他知道,历史可以被篡改,但不能永远被掩埋??只要还有人愿意追问,就会有人接力传递。
我把这份《紫藤备忘》扫描存档,同时通知技术科比对笔迹与原始档案,确认真实性。
不到两小时,回复传来:完全一致,且纸张材质与当年科学院统一配发的笔记本相符。
当天晚上,我召集专案组核心成员召开紧急会议。
地点选在地下三层保密会议室,无网络接入,所有通讯设备集中保管。
“我们现在面对的,已经不只是一个腐败集团或间谍网络。”
我说,“而是一场持续半个世纪的认知战争。
他们的目标从来不是金钱或权力本身,而是对我们民族精神根基的系统性腐蚀。”
朱韵点头:“所以我们必须反击,而且要用他们最害怕的方式??公开真相。”
“可怎么公开?”
一位同事皱眉,“媒体已被清洗一轮,但影响力有限。
公众对‘历史争议’容易麻木,尤其涉及几十年前的事。”
我盯着投影幕布上的“紫藤基金会”
结构图,缓缓道:“那就从下一代开始。”
次日清晨,我亲自前往教育部,递交了一份名为《关于设立“昆仑讲堂”
的建议书》。
提议在全国重点中小学设立定期讲座课程,邀请亲历者、科学家后代及研究专家讲述真实科技史,首批内容即围绕1977年高浓缩铀项目展开。
教育部长看完材料,沉默许久,最终说:“这个想法很好……但也很难推行。
很多教材已经定型,教师培训体系也有惯性。
而且,有些声音会说这是‘煽动民族情绪’。”
“这不是煽动,是纠正。”
我平静回应,“我们教孩子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却不告诉他们林知远如何在中国一穷二白时造出核燃料?这不是情绪,是基本尊重。”
他看着我,终于点头:“我会提交党组讨论。”
与此同时,朱韵带领团队启动“记忆唤醒计划”
。
她们联系了五位仍健在的原项目参与者,逐一访谈录制视频。
其中最令人动容的是孙婉清老人。
镜头前,她颤抖着翻开那本手抄笔记,一字一句念出当年林知远在庆功会上的发言:
>“今天我们能站在这里,不是因为天才,是因为我们不肯低头。
外国人封锁我们,我们就自己闯一条路;没人相信我们,我们就用结果说话。
这条路很苦,但值得走。”
这段视频上传至官方平台后,二十四小时内播放量破千万。
无数网友留言:“原来我们的英雄一直都在,只是被人悄悄抹去了名字。”
然而,反击也随之而来。
三天后,某知名网络平台上突然出现一篇长文,题为《被神话的“昆仑计划”
:一场被过度美化的技术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