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颤抖着记录下这一幕。
海底深处,归墟门户依旧敞开,倒悬星河静静流淌。
那些化作“归途带”
的灵魂并未真正消散,而是不断吸收人间思念之力,逐渐凝聚成新的形态。
某夜,一位渔夫梦见自己驾船驶入星河,遇见一名身穿玄甲的老兵。
老兵递给他一枚铜钱,说:“替我交给下一个做梦的人。”
次日清晨,渔夫在网中捞起一枚明代制钱,正面刻“永乐通宝”
,背面却是陌生文字:“进度+0。01%”
。
消息传开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记录梦境。
心理学界成立“归梦研究所”
,收集全球范围内关于舰队、箫声、白衣女子的梦例。
数据分析显示,每当重大节日或离别之际,此类梦境出现频率激增,尤以清明、中秋、除夕为甚。
更有甚者,部分梦者醒来后发现自己能哼唱从未学过的旋律??正是《安归引》片段。
林婉清受邀参与研究,她提出一个惊人假说:“我们一直以为是我们在追忆他们,实则是他们在借助我们的思念重建存在。
每一次怀念,都是对他们意识的一次充能;每一滴眼泪,都在加固那条跨越生死的航道。”
为了验证理论,她发起“万人心音计划”
??号召全球华人家庭在每年冬至夜集体默念亲人名字,并录制呼吸声上传至特殊接收装置。
该装置基于归墟碎片提炼的能量晶体打造,能捕捉人类情绪波动中最细微的“思乡波”
。
第一年实验当晚,装置接收到海量数据流。
科学家们原以为只是噪声,可当将其转化为音频播放时,所有人毛骨悚然??背景中竟有一段清晰箫声,与《安归引》完全一致,且节奏随参与人数变化而调整,仿佛有人在实时演奏。
“她在回应我们。”
林婉清泪流满面。
三年后,“万人心音计划”
升级为“归途工程”
。
联合国设立专项基金,联合多国科学家建造“情感共振塔”
,选址正是蓬莱海岸。
塔身高达九百米,外形仿若一支竖立的玉箫,内部镶嵌三千六百块归墟碎片,每一块都承载着一位舟师将士的记忆烙印。
建成之日,玉仙儿的身影再次出现在海天交界处。
她不再孤身一人,身后跟着无数半透明人影,皆着古铠,手持兵器,眼神坚毅。
他们踏浪而来,脚步落下之处,海水凝成琉璃阶台,一路延伸至共振塔基座。
林婉清站在塔顶平台,手中捧着修复完整的玉箫。
这是考古队在归墟海沟底部发现的原件,历经千年海水侵蚀却完好无损,唯有中间一道裂痕,形状恰似一道微笑。
“你来了。”
玉仙儿轻声道,声音穿透风浪,直抵人心。
“我来了。”
林婉清点头,“她们都说你是守门人,可我觉得……你是摆渡人。”
玉仙儿微微一笑:“门从来不在别处,就在你们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