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设立“忆音堂”
,专供民众学习基础音律,净化心灵后再行接引仪式。
孩子们从小就被教导:“思念不是挽留,而是传承。”
每年春分,双箫祭升级为“万箫大会”
,无论是否会演奏,人们都会手持乐器走上街头,共同完成一次全球合奏。
有趣的是,越是简单的旋律,越容易引发强烈共鸣。
一首由盲童创作的《萤火》,仅用五个音符构成,却让百万家庭在同一晚梦见逝去亲人微笑挥手。
但也有人选择告别。
一位年迈的将军,在连续三十年每晚播放亡妻录音后,某天突然关掉了设备。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已经听了够多的‘再见’,现在,我要学会说‘你好’??对我还活着的人生。”
玉音的遗书十年后才被发现。
当人们打开密室,只见墙上留下一幅水墨画:蓬莱塔下,白衣女子背影远去,海面浮起点点玉花,天空一轮明月倒映水中,恰好组成一个“归”
字。
而那句遗言依然清晰可见:
>**“待我离去之日,请将双箫合奏一次,不必为我吹《安归引》,只需奏一曲《春江花月夜》??我想听听,人间的欢喜。”
**
于是,在下一个春分之夜,全球忆音堂暂停《安归引》,改为齐奏《春江花月夜》。
琴瑟和鸣,笛鼓相随,万家灯火映照笑脸。
那一夜,地球磁场异常平稳,宇宙背景辐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和谐波形,持续整整四十八小时。
科学家命名为:“**欢喜频率**”
。
据说,那天晚上,有个小女孩在海边捡到一支半埋沙中的断箫。
她不懂来历,只是觉得好看,便带回家插在窗台花瓶里。
当晚,她梦见一位温柔女子坐在床边,替她掖好被角,笑着说:“谢谢你记得听音乐。”
醒来时,窗台上多了一朵晶莹的玉花,花心传出一段轻柔的哼唱??正是《春江花月夜》的第三小节。
女孩不知道,那是玉音最后的回应。
她只知道,从那天起,每个孤独的夜晚,家里都好像多了一个人陪着她。
多年以后,当陈念归白发苍苍,隐居于忆林深处,有弟子问他:“师父,如果有一天所有人都不再思念,归途还会存在吗?”
他坐在玉树下,听着风吹叶响,缓缓答道:
“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在睡前说一句‘我想你了’,那条路就不会消失。
因为思念从来不是弱点,它是人类最接近永恒的东西。”
夕阳西下,林间忽有箫声悠悠响起,无人吹奏,却婉转动人。
像是有人在回答,又像是世界本身,在轻轻吟唱:
>“归矣,归矣,故人执手,共赴长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