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天后,雄安新区试点社区“安宁居”全面封闭。
十万居民被告知将参与一项“智慧城市生活优化实验”。每人佩戴一枚新型健康手环,可监测心率、血压、脑波活性,并实时推送“心理调节建议”。
起初一切正常。
直到第七天夜里,第一批异常报告出现。
一位母亲梦见死去多年的儿子,痛哭惊醒,却发现手环自动释放镇定气体,房间灯光转为冷蓝,音箱播放低频白噪音,强制诱导平静状态。她试图尖叫,喉咙却被某种无形力量压制,最终昏睡过去。
第二天,她对梦境毫无记忆。
类似情况迅速蔓延。人们开始遗忘悲伤,也失去激动的能力。婚礼上新人相视而笑,眼神却空洞如纸偶;孩子拿到礼物不再欢呼,只是安静地说“谢谢”;老人看着孙辈,心中竟泛不起一丝温情。
这不是幸福。
这是**情感剥离**。
而更可怕的是,这种状态正通过社区广播系统缓慢扩散。每晚十点,所有家庭音响都会自动播放一段“安眠音频”,表面是轻音乐,实则是经过调制的神经抑制波,专门针对边缘系统的共情回路进行钝化处理。
守心联盟内部称之为:“温柔清除”。
---
但林默早已料到这一幕。
在贵州侗寨深处的一间吊脚楼里,他与三位民间声学家围坐于火塘边,面前摊开着一张手绘地图??上面标记着全国所有已知“静默立方”基站的位置。
“他们的系统依赖三个核心支撑点。”一名戴眼镜的老者指着图说,“一是全域数据采集网,二是AI情绪识别中枢,三是定向声波干预系统。只要打断其中一个环节,整个链条就会崩塌。”
“最难攻的是中枢。”另一位补充,“它藏在地下三百米,防电磁屏蔽,还有生物密钥锁。”
林默摇头:“我们不攻。”
他拿起炭笔,在地图边缘画出一圈虚线。
“我们绕开它,直接攻击人类本身??不是用声音唤醒他们的情绪,而是让他们的身体**本能地抗拒静默**。”
众人一愣。
“你是说……生理级防御机制?”
“没错。”林默嘴角微扬,“你们还记得‘米线碗’的原理吗?我们利用的是颅腔共振与内耳淋巴液波动之间的耦合效应。现在我要做的,是把这种效应植入人的**睡眠周期**。”
他展开一份新设计图:一只看似普通的陶瓷枕,内部嵌有双螺旋振动腔,可在人入睡后释放特定频率的微震波,模拟远古部落守夜篝火旁的低语节奏??那是人类进化史上最早的情感联结场景之一。
“人在深度睡眠中,大脑对情绪编码最为敏感。如果我们能在REM阶段持续输入‘安全?连接?归属’的声学信号,就能重建被压抑的共感能力,甚至形成抗体。”
“抗体?”
“对。”林默目光灼灼,“当一个人的神经系统习惯了真实情感的流动,再遇到‘静默立方’那种人工压制波时,身体会产生排异反应??心跳加速、出汗、焦虑、失眠……他们会本能地撕掉手环,砸碎音箱,逃离那个虚假的平静。”
苏瑶听完,久久不语,最后只说了一句:“你在制造**情感免疫系统**。”
“是的。”林默轻声道,“就像疫苗。先让人经历一次可控的情感复苏,然后才能抵抗大规模的精神瘟疫。”
---
一个月内,三百六十个“声枕作坊”在全国秘密铺开。
它们藏身于偏远山村、废弃工厂、老旧社区活动室,由退休工人、残障艺术家、流浪诗人组成生产链。每一只枕头都独一无二,纹路手工雕刻,材料取自本地泥土与回收金属,确保无法被标准化扫描识别。
更巧妙的是,这些枕头只在特定条件下激活??必须由使用者亲手加热(如阳光晒、热水烫),并在睡前默念一句私人记忆中的关键词(如“外婆”、“放学路上”、“第一次牵手”)才会启动内置程序。
“这是**认证仪式**。”林默解释,“机器无法复制的记忆,才是最坚固的防火墙。”
首批十万只声枕通过快递、顺路捎带、旧物交换等方式流入雄安周边城市。接收者大多是曾参与过“米线碗事件”或“电梯合唱”的亲历者,他们早已成为潜在的共感节点。
效果立竿见影。
雄安试点区内,陆续有居民出现“反常症状”:拒绝佩戴手环、破坏公共广播喇叭、在深夜自发聚集唱歌。安保人员上前制止时,竟被一阵突如其来的童谣包围??几十个孩子不知何时站成圆圈,齐声吟唱一首谁都没听过的歌,歌词模糊不清,却让所有成年人感到胸口发闷,眼眶发热。
监控显示,那些孩子的口袋里,都藏着一块温热的小瓷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