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日,整个南京城万人空巷,其热闹程度,比放榜那日,有过之而无不及。
百姓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挤满了街道的两旁。
他们伸长了脖子,翘首以盼,只为一睹那位传说中的、年仅十八岁的天才状元的风采。
“来了!来了!状元郎的仪仗队来了!”
不知是谁喊了一声,人群瞬间沸腾。
只见街道的尽头,一队由礼部和禁军组成的仪仗队,缓缓行来。旗帜招展,鼓乐齐鸣。
队伍的正中央,一匹神骏的白马之上,端坐着一个英气勃勃的少年郎。
那,便是汪应辰。
他头戴金花乌纱帽,双肩之上,斜插着皇帝御赐的“宫花”,身着一袭崭新的状元红袍,那鲜艳的红色,映衬着他那张略带稚气却又无比俊朗的脸,愈发显得神采飞扬,意气风发。
其身后,跟着榜眼黄公度、探花王十朋,以及一众新科进士。
他们同样身着红袍,骑着高头大马,脸上洋溢着压抑不住的喜悦和自豪。
“那就是汪状元吗?果真是年轻有为啊!”
“可不是嘛!听说他才十八岁!十八岁的状元,我大宋朝,开国以来,都找不出几个吧!”
“我家那小子,要是有他一半的才学,我做梦都能笑醒!”
百姓们的议论声、赞叹声,不绝于耳,无数的少女、妇人,更是被这位年轻俊朗的状元郎,迷得神魂颠倒,纷纷将手中的香囊、手帕、鲜花,抛向马上的汪应辰。
一时间,香风阵阵,落英缤纷。
汪应辰骑在马上,听着耳边山呼海啸般的赞誉,感受着那无数道炽热、羡慕、敬仰的目光,心中亦是感慨万千。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这句诗,他从小读到大,直到此刻,才真正体会到其中那沉甸甸的分量。
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巅峰时刻。
这更是大宋这个王朝,在经历了靖康之耻、南渡偏安、铁血中兴之后,向天下人做的一次最具象化的展示,朝廷,依然在用最传统、最公正的方式,选拔着天下英才。
读书,依然是这个时代,最光明、最荣耀的正途。
这支夸官的队伍,就像一个流动的文化符号,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一个围观者的心中。
甚至,在未来的许多年里,“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传说,都将以汪应辰为原型,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无数读书人顶礼膜拜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