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乃是储相之所。
能入翰林者,非状元、榜眼、探花,不可得。
而“编撰”一职,更是清贵无比,其主要职责,便是修史、起草诏书、为皇帝讲解经义,相当于皇帝的“高级秘书”和“智囊团”。
这意味着,汪应辰将拥有随时出入宫廷,面见圣上的机会。
这对于一个初入官场的年轻人来说,是何等的荣幸!
任命下达的当天下午,崇祯皇帝,便在乾清宫,单独召见了汪应辰。
这是汪应辰第二次见到这位传说中的中兴之主。
与殿试那日的威严不同,今日的崇祯皇帝,身着一袭常服,显得亲和了许多。
“汪应辰,平身吧,赐座。”
“谢陛下。”
汪应辰在锦墩上坐下,却只敢坐半个屁股,腰杆挺得笔直。
崇祯皇帝看着眼前这个略带紧张,却又掩饰不住兴奋的少年,不由得笑了。
他最近,实在是太累了。
自从穿越以来,他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将这个濒临崩溃的王朝,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
每天要处理的政务,堆积如山,常常要批阅奏折到深夜。
崇祯迫切地需要一个,能帮他分担政务压力的机构。
也是想到了自己前世大明朝的“内阁”。
一个由皇帝最信任、最有能力的几位大臣组成的,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票拟批红的核心决策机构。
崇祯想在大宋,也建立一个类似的制度。
而眼前的这个汪应辰,年轻,有才,见识超卓,更重要的是,他家世清白,没有和任何利益集团勾结。
正是自己培养“内阁首辅”的最佳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