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0章
在“靖海号”的周围,是上百艘大小不一的战船、运兵船和补给船,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海上移动堡垒。
五万名装备了最新式火铳的御营军精锐,便在这片钢铁森林之中,沉默而有序地,开始了他们的北上征途。
没有选择京杭大运河那虽然平稳、却缓慢拥挤的内河航道,崇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从长江口入海,沿海岸线北上,直扑海河口的路线。
这条海路,比内河航运,快了不止一倍!
在崇祯看来,时间,就是这场战争中,最宝贵的资源。
好在海岸线风浪不大,倒不怕有什么危险。
与船队那充满现代感的效率相比,更让随行的文武百官感到震惊乃至颠覆的,是皇帝本人在途中的所作所为。
按照惯例,天子御驾亲征,虽名为“亲征”,但大多数时候,皇帝本人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存在。
他们会被妥善地安置在最安全、最舒适的中央,由无数的侍卫和官员层层保护起来,每日看看歌舞,听听汇报,仅此而已。
但崇祯,显然不在此列。
他的龙舟“靖海号”上,最核心的舱室,并非极尽奢侈的寝宫,而是一个被他命名为“行在中枢”的巨大房间。
这个房间,占据了整艘船最平稳的第三层甲板。
房间的中央,摆放着一张巨大无比的沙盘,其上是整个北方战场的缩微模型,墙壁上,则挂满了各种详尽的军事地图、海图和星象图。
崇祯并未如其他官员想象的那样,待在自己的船舱内,享受海景。
自起航之后,他每天至少有八个时辰,是泡在这个“行在中枢”里的。
在这里,崇祯建立起了一个令所有随行大臣都目瞪口呆的“移动指挥部”。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海面上时,早已等候在外的信鸽司官员,便会将数十只从北方各个站点飞来的信鸽,送入舱内。
这些信鸽,脚上绑着小巧的竹筒,里面,是来自岳飞、韩世忠等各路前线将领的最新军报,以及锦衣卫从金国腹地,拼死传出的绝密情报。
崇祯会亲自拆阅每一封密信,然后走到巨大的沙盘前,拿起不同颜色的小旗子,将敌我双方的最新动态,一一标记在沙盘之上。
红旗代表敌军,黑旗代表宋军,蓝色的小旗,则代表那些态度暧-昧、尚在观望的地方势力。
上午,崇祯会召集随行的户部、兵部、工部的官员,在这里召开“御前晨会”。
会议的内容,没有一句虚文,全是干货。
“户部,朕要你在三日之内,给朕算出来,若战事延长两个月,我军的粮草、弹药消耗,是否会超出预算?缺口有多大?从何处调拨,能最快补上?”
“兵部,辽东的港口修缮,进行得如何了?船队的吃水深度,能否满足大型补给船的停靠?朕要在抵达之前,看到一份完整的港口疏浚与防御计划!”
“工部,随行的野战炮,在海上的颠簸中,有无受损?防潮措施是否到位?那些‘开花弹’的引信,一定要给朕反复检查!朕不希望在战场上,看到任何一发哑弹!”
崇祯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精准、务实,直指核心。
那些习惯了在朝堂之上,引经据典、高谈阔论的文官们,在这种高强度、快节奏的“军事化办公”模式下,一个个叫苦不迭,却又不敢有丝毫怠慢。
他们第一次发现,这位年轻的皇帝,对军国大事的理解,其深度和广度,远超他们的想象。
下午,则是崇祯的“沙盘推演”时间。
他召集随行的几名宿将,围绕着沙盘,对即将到来的“上京大决战”,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兵棋推演。
“岳飞的中路主力,若在此处遭遇兀术的拐子马,当如何应对?”
“若金军不与我军野战,而是坚守上京,我军的火炮,需要多少日,才能轰开会宁府那号称坚不可摧的城墙?”
“神机营的三千火铳手,应在何时、何地投入战场,才能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
在推演中,崇祯摒弃了所有君臣礼仪,允许任何人,哪怕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赞画,对他提出的方案,进行质疑和反驳。
思想的火花,在一次次的争论与碰撞中,迸发出来。
这种高效、务实、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的“移动指挥部”模式,让随行的中书省大学士陈规,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臣,看得是目瞪口呆,感慨万千。
一日,他终于忍不住,在私下里对同僚说道:“我等总以为,陛下亲征,不过是效仿汉武、唐宗,以天子之威,壮三军之胆,如今看来,我等。。。。。。都错了。”
“陛下他,非为壮胆而来。”
“他,是亲自来执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