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冬眨眨眼睛。
听爹喊自己“陛下”,真的好不习惯啊!
但没办法,爹说规矩如此,如果他在朝臣们面前还喊自己名字的话,他们就要以为自己是爹的傀儡,心中就会轻视自己,不会听话了。
唔,他后面得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他和干爹是父子,不是君臣呀。在心里面这样想着的周冬冬环视了一圈,将底下人的表情看了一遍后道。
“就依诸卿之见,封赵烨为安王。”
然后他想起不管是爹还是葵花老师,亦或者是闻人叔叔都提过不能总是听别人的,得有自己的想法,又道:“此外成王劝降有功,也应该嘉奖。”
宫变之日成王劝说赵烨退位的事周冬冬是搬到宫里住下后才听说的,既然是这样,周冬冬觉得也要奖励这位成王,毕竟他当时和干爹站在一起。
底下的蔡庆等人隐晦地互换了一下眼神,见周督主不但没有反对还露出了赞许的表情,于是齐齐赞同,“陛下圣明!”
于是关于前朝皇帝和宗室的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说完前朝,就轮到新朝了。
因为宫变之日没有大开杀戒,所以不但前朝宗室的性命得以保全,大部分官员的脑袋也还好好地长在他们的脖子上。只不过为了防止动乱,锦衣卫们将两拨人都分别关押了起来,只有原本属于周遇之一系的才能在外行走。
而其中最受倚重的几人,如今都在此殿内。
他们分别是刑部尚书娄长风、因为秦子贺被关押而临时兼任户部尚书的蔡庆、吏部主事陈勉、兵部左侍郎秦孝之、锦衣卫指挥使尚元洲……以及东厂的三位掌班,汪同、千柳和闳司。至于另外一位重要人物王长茂,因为正领兵在外没有出现。
今天议事有三个目的,一个是关于前朝皇帝和宗室的,如今已经商量妥当,众臣都没有异议。另一个则是论功行赏,因为前朝重臣们都被关押起来了,现在正好给他们中的一些人调换岗位,至于最后一个则是商量接下来要怎么办。
说到论功行赏,周遇之早就考虑过了。
所以没过多久,几道圣旨便落入了相关人员的手中。
王长茂任兵部尚书,加封“大将军”,掌管天下兵马;尚元洲卸任锦衣卫指挥使,改任御林军总统领,领二十万御林军守卫京城;闳司卸任东厂掌班,改任锦衣卫指挥使,千柳任东厂督主,监察天下;汪同是太监,正好任司礼监掌印。
而其余人等,娄长风卸任刑部尚书,改任吏部尚书;蔡庆卸任左副都御史,改任户部尚书;陈勉升工部侍郎;秦孝之任刑部侍郎……
至于剩下不太重要的礼部尚书、工部尚书、大理寺卿、鸿胪寺卿等职,则留给那些愿意改换门庭,给新朝干活的人。
如此一来,初步班底便成了。
接着众人便又商议起了新朝祭天、大赦天下的事。
最后由户部尚书蔡庆起草,新任的司礼监掌印汪同执笔,一连三道圣旨被印上了玉玺,通过各路驿站传遍天下。
第一道圣旨的重点毫无疑问是改朝换代,里面先是称赞了前朝的功绩,确认其正统,然后便是其末年的诸多罪过,比如皇帝昏庸无能、比如吏治腐败、也比如暴征暴敛以至于民不聊生,目的是衬托周朝的建立是正义的,是焕然一新的。
接下来当然是向天下百姓介绍周冬冬这个人,说他师承前朝闻人太傅之子,自成为青州侯后不过短短三年,便使青州“食无饥,多饱腹”,万民归心。此外还介绍了他的功绩,比如发现红薯、发明了水泥等等。
第二道是关于追封新帝生父母及尊周遇之为太上皇的。
周遇之原本的打算是儿子登基,自己做摄政王。但周冬冬想起爹刚才喊自己“陛下”的事坚决不同意,于是除了追封周冬冬父母为皇帝和皇后外,周遇之也被尊为了太上皇。
第三道则是开恩科、大赦天下、减免赋税。
开恩科顾名思义,是天下所有读书人今年都有机会再考一次举人和进士,若是能考中进士便能够成为天子门生,前程远大。
至于大赦天下,则除了谋反、欺君、杀人等大罪名外,其余偷盗、口舌、伤人等轻罪可降等或免除处罚,已经进监牢的也能回家。此外,那些被关押起来的前朝官员,查明无罪后即刻赦免,官复原职,而外面的地方官亦不改其位。
并放宫女三千人,免赋税徭役一年。
……
圣旨传开后,众人反应不一。
刚刚挂上“大将军府”牌匾的王家非常高兴。
此时的王老夫人已经带着儿媳、孙女外孙等人抵达了京城,安置在了前朝某位公主留下的府邸内。此处府邸装饰一般,但因为临近皇宫,所以被王长茂毫不犹豫地选中了。只不过选中之后他还没来及看上几眼,便急冲冲地出京平乱,连王老夫人的面都没见着。
所以王老夫人等人抵京的时候,最先做的事便是收拾府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