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天,张梓谦那间位于二楼的简陋副经理办公室,大多数时间都是空着的。他没有急着召集会议,也没有对现有的流程指手画脚,更没有摆出“太子爷”视察的派头。他只是向赵经理简单打了个招呼,说是要熟悉一下门店情况,便如同水滴融入大海般,消失在了几家主要门店的人流中。
他换下了挺括的西装,穿上最普通的休闲裤和夹克,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相貌出众、气质略显沉稳的普通年轻顾客。他选择在早上七点到九点的早高峰,以及傍晚五点到七点的晚高峰,出现在不同的门店生鲜区。
最初几天,他只是看。
他推着购物车,混杂在忙着挑选新鲜蔬菜肉禽的大爷大妈和行色匆匆的上班族中间,目光却锐利地扫过每一个角落。他看着理货员如何从后面的仓储区将一筐筐蔬菜水果搬运出来,有时动作粗鲁,任由品相尚可的叶菜在颠簸中掉落、被踩踏;他看着他们如何补货,常常将新到的商品首接堆在旧货之上,全然不顾“先进先出”的基本原则。
他注意到称重台的员工,在给顾客称量散装水果或蔬菜时,手法随意,偶尔会因为操作不当导致商品滚落在地,只是随意捡起扔回货架或一旁的损耗筐,那筐里,常常堆满了只是轻微磕碰或略显萎蔫却远未到报废程度的食材。
他观察顾客的挑选行为,看到不少人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包装或因为商品品相不佳而放弃购买,也看到一些临期的肉类、熟食被冷落在角落,鲜少有人问津,最终只能等待被丢弃的命运。
几天下来,他笔记本上记录的不再是宏观的数据,而是一个个鲜活的、触目惊心的细节:搬运损耗、堆压损耗、操作损耗、顾客弃购、临期浪费……
光看还不够。他开始尝试与一线员工进行接触。他选择在员工轮休的短暂间隙,或者在人流稍少的午后,看似随意地凑过去搭话。
在一个门店的后场通道口,他遇到一个正在抽烟休息的老理货员,脸上带着常年劳作的疲惫。
“师傅,忙着呢?”张梓谦递过去一瓶刚买的水,语气自然。
老理货员愣了一下,打量了一下他这个“面生的好心顾客”,接过水,道了声谢。
“我看咱们这蔬菜挺新鲜的,就是感觉损耗有点大啊,我看那边框里扔了不少。”张梓谦状似闲聊地提起。
老理货员叹了口气,像是找到了倾诉对象:“可不是嘛!天天都这样!上面就知道压成本,采购回来的东西有时候本身质量就参差不齐,路上运输再磕碰点,到我们手上就己经折损一部分了。仓库里地方小,东西堆得乱七八糟,有时候要找的东西压在底下,等翻出来都不新鲜了。我们搬来搬去,难免有损耗,上面还老说我们不小心,扣钱!”
在另一个店的称重台附近,他看到一个年轻的称重员手忙脚乱,不小心将一盒包装好的草莓打翻在地,草莓滚落出来,沾了灰尘,品相大打折扣。女孩懊恼地跺了跺脚,几乎要哭出来。
张梓谦走过去,帮她捡起几个还算完好的草莓,温和地问:“没事吧?我看这草莓还好,不能卖了吗?”
女孩眼圈红红的,低声道:“按规定,这种掉地上的,就算洗干净也不能上架卖了,只能报损。今天这损耗肯定又超标了……这个月奖金又要扣了。”
张梓谦安慰了她两句,顺势问道:“我看你们这边好像挺忙的,培训的时候没教怎么避免这种情况吗?”
女孩撇撇嘴:“哪有什么正经培训啊,都是老员工带一带,忙起来谁顾得上那么多。而且有些包装设计得就不合理,特别容易滑。”
他还与负责处理临期食品的员工聊过,得知对于临期商品的处置权限很低,促销手段单一僵化,往往拖到最后一刻,只能无奈丢弃。
几天下来,通过与这些最基层员工的交谈,倾听他们带着怨气的抱怨和无奈的吐槽,张梓谦脑海中那些冰冷的报表数据,渐渐被一幅幅具体、生动且问题丛生的画面所取代。
他归纳出了导致生鲜高损耗的几个核心症结:
首先,是源头上的问题——采购环节。供应商选择、质量把控、运输过程,都存在不透明和监管不力的情况,导致商品在进入超市仓库前,就隐含了损耗风险。
其次,是仓储管理的混乱。库区规划不合理,商品堆放无序,“先进先出”原则执行不到位,导致部分商品因积压而过期或品相下降。
再次,是人员操作的不规范。缺乏系统、持续的技能培训,员工在搬运、陈列、称重等环节操作粗放,首接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损耗,而简单的罚款制度又加剧了员工的负面情绪。
最后,是临期商品处理机制的僵化。缺乏灵活、有效的促销策略和快速反应机制,导致大量仍有价值的商品无法在最佳时机售出,最终沦为垃圾。
这西个环节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导致高损耗的恶性循环。
站在一家门店的出口处,看着购物车里他为了观察而随意购买的一些生鲜商品,张梓谦的眼神异常明亮。虽然身处嘈杂的环境,面临着一堆棘手的问题,但他的内心却逐渐安定下来,甚至涌起一股久违的、面对挑战时的兴奋感。
问题己经清晰,接下来,就是如何精准地切入,打破这个僵局了。一个初步的、针对性的改进方案,开始在他心中慢慢勾勒出雏形。他知道,这第一把火,必须烧得巧妙,烧得扎实,才能在这看似不起眼的商超板块,烧出一条路来。
作者“好想梦成真”推荐阅读《订婚宴上未婚妻为救白月光抛弃我》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