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前几日例常,谢承昀是会留下来用膳的,又是元宵佳节,因而小厨房做了不少菜式。
萧若病中主清淡,不食荤腥。这些菜都是太后指过来的御厨做的,且食材也都是宫里送来,品质上乘。
他将一些菜和谢承昀带来的酒赐给院里的下人,吩咐让他们在正堂吃饭,不必伺候。
大家受宠若惊,除了小顺子和两个小宫女,其他人都是萧府叫不上名的杂役,哪里受过这样的恩赏。
时处年关,酒菜三巡,纷纷喝得上头,划拳戏耍起来。
府外稍远些的地方,喜炮声此起彼伏,廊下也顽笑热闹,好歹给这鬼似的地方添了些人气。
暖阁里添了几盏灯,榻上也放了一盏灯龛,方便萧若看书消遣。
他近些日子白天睡得多,夜晚睡得少,他对底下人没那么多规矩,小顺子守夜时困了,就让他睡旁边,不用陪着他熬。
小顺子裹着被子,蹲在榻下的矮几子上昏昏欲睡,听到榻间又有了响动,睁开眼,见萧若要下榻,连忙说:“郎君起夜吗,奴才扶您。”
萧若淡声说:“你睡吧。”
在小顺子眼里,萧小郎君脾气怪。寻常尊贵的主子们是不把下人们的眼睛当眼睛的,伺候便溺这种事情,避嫌也无需跟下人避。
萧若却有洁净的怪癖,他起夜不许人跟。
小顺子伺候了萧若这几个日子,深谙萧若这一习惯。
他刚才跟那帮杂役一起划了几拳,这会儿刚好也又醉又困的,便应了一声,脑袋一垂又懵过去,萧若打帘出房的声音都没听见。
天都处北地,年年春色来得较苏南晚一些,往往正月里还在飘雪,今日没下雪,风却大。萧若裹紧了风氅,拐进了仰春院后的幽廊。
主子们不在府中,这条长廊没有点灯,凉意萧索。萧若将一盏灯挑下来,取出叠在里头的宣纸,又塞进去一卷同样的。
做完这一切,他额头出了些冷汗,倚在廊下稍歇,抬头看了会儿月亮。
不过,却也是乏味的。年年的月亮其实都长一个样。
***
次日,年关已过。
果然如同周棠玉所说,风雨欲来。
上午巳时过半,宫里便着人来请,派来的是软辇。辇中软毯、暖龛一应俱全,一看就是周棠玉的手笔。
按大雍朝制,三品大员着绛红官袍,六品以上配明紫。章检弄出来的阵仗不小,值房前,一片朱紫官员伏地静候,只有最前头的两个人,得了御座赏赐。
萧徐二老关系还不错的时候,萧若师从徐昌颐开蒙,自然一眼认出最前头的二人,左侧是内阁首辅,清流的领头人物,徐昌颐;右侧是章检。
两派无形之间泾渭分明。
徐昌颐知命之年,须发皆白,精神矍铄,通身透着一股子老而弥辣的劲头,坐在椅子中垂目养神,十分沉得住气。
弘文帝面色阴沉,翻看着手里的卷宗,周棠玉静立御案之侧,神色淡然。
众人神色各异,听到通传,却不约而同看向门口。
萧若并未和任何一人对上视线,虽然身上带着伤,除了嘴唇有些苍白外,不见半分颓态。
这是他自震动朝野的“羌州青苗案”后,第一次在朝中重臣面前露面。
素袍无纹,腰封衣褶刀裁般平整,乌发尽数收进高冠,无一矫饰,如玉山峙立,礼数周全而仪态出挑。
三年守丧,寒门独支。他通身清贵非但没有削减半分,反而比少年时多几分冷冽的锐意。
满堂目光粘在他身上,谁见了他,不得暗自叹惋一句明珠蒙尘,又在下一秒清醒过来,唾骂一句权奸孽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