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排行周排行月排行日推荐周推荐月推荐

笔下小说>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谋划与实施>一我国高中特色建设的政策沿革

一我国高中特色建设的政策沿革(第1页)

一、我国高中特色建设的政策沿革

“特色建设”命题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李晓慧(2012)认为[1],“我国在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了‘特色学校’这一概念。”然而这一时期相关文献较少,没有明显的文献资料表明其政策背景。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政策的变化给中小学特色建设提供了特定的背景和资源。总的来说,学校特色建设是对国家政策的回应。其中,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教育战略,实质性地推动了中小学特色建设的历程。

(一)1985年:服务于国家人才需要的政策推动

20世纪80年代初期,“应试教育”“人才标准”及中小学的“运行机制”等问题困扰着我国教育。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期待解决这一问题:即“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从小培养学生独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不够,发扬立志为祖国富强而献身的精神很不够”,应该通过“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改革思路,培养“数以亿计”和“数以千万计”的国家需要的人才。

这些宏观政策表述表明,国家认识到“千校一面”是不可能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人才的。很快,地方和学校层面对上述政策有了行动上的回应,立足自身实际,着力探索学校特色建设。

上海市普教“七五”发展纲要[2]提出了“办学要有特色、教学要有特点、学生要有特长”的思路[3]。文章提出了重点中学以及一般中学(包括职业中学)办出特色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并认为,办学自主权不足、片面追求升学率、教材与课程设置、考试与招生等制度的局限性对中学办出特色产生了负面影响。

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以“整体改革”为抓手[4],提高实践者的理论认识和研究意识,推动他们“以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理论与创造来办学,从而涌现出一批学者型的校长与教师,产生出一批具有特色的学校”。这一思路与国家宏观政策相结合,推动了一部分地方整体推进特色建设政策的形成。以广东为例,1985年11月,广东省教育厅发出通知[5],“要求全省县以上重点中学在2~3年内全部建好校内生物园,普通完全中学也要分期分批积极建园,服务于教学”,作为全省推进“生物教学改革的这一特色”的举措,目的在于培养有学习兴趣、热爱生活、有动手能力的学生。

在学校层面,上海建平中学明确提出了“特色建设”的培养目标问题[6]:“21世纪的中国社会发展将需要怎样的人才?我国的中学教育模式如何与人类社会的跨世纪发展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相适应?”介绍了建平中学自1985年以来确定“合格加特长”的育人目标,及由此建立服务这一目标的“合格加特色”的育人模式。

杭州市民山中学[7]则提出了一所普通中学如何为不能升入大学的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和就业教育的实践。学校除了试行综合高中、实行“双证制”等办法外,更是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动手能力、智力发展和个性完善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提出的“于普通中不普通,在合格中求特色”,在今天的价值依然非凡。

(二)1993—1999年:特色建设“面向学生”原则的确立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使命,即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第二步的战略目标,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战略任务。《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要多样化。”学界普遍认为,这是“办学特色”“学校特色”等概念的正式起点。

这一阶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特色建设主旨得以明确,为学校层面进一步深化“特色建设”思想和高中特色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1。学校个性化办学需要真正落实办学自主权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的“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是学校实现个性化的重要政策保障。然而,范先佐(1993)认为[8],“问题始终没有真正解决,这主要是由于当时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还处在徘徊阶段,因此教育体制改革是不可能彻底的,办学自主权也是不可能在根本上落实的”。他指出,基于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具体任务不一样,他提出赋予中小学在法律框架下,各校根据自身情况,可以行使“自行确定学制”“安排本校的教学教育计划”“自行选择教材”“向有关学校直接推荐和保送优秀毕业生”等权利。

当时,我国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市场主体”的重要作用。中小学是不是应该借鉴“市场主体”的概念?范先佐(1993)认为[9],“如果学校不能像企业那样拥有自主权,使之能对不断变化的外部世界做出反应,就可能失去生机,教育和学校主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目标就会落空。”这实际上提出了学校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应当先明确学校的法人主体地位,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政策视角。陈步君(1993)也指出[10],要按照政校分开的原则,让学校依法自主办校,赋予学校自选教材、自主排课,“放手让各校办出自己的特色”,学校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

而郝继蜀则进一步指出[11],办学特色的形成,“离不开一个宽松的学校内外部环境”,把办学自主权真正还给学校的关键,是“把考试权交给学校,除初中毕业年级的毕业考试外,应废止其他年级的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使学校、教师和学生从统一考试中彻底解放出来。”因为,片面追求升学率,使“中小学校很难根据管理者自己的思想办出特色”。

2。“面向全体学生”与“整体性原则”凸显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特色建设与学生主体发展”的关系问题。正如韩嘉俊认为[12],《纲要》强调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的政策关键是,改革“应试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特色建设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服务于学生主体发展的途径。

“学生主体发展”的命题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弘扬受教育者主体性,发展受教育者个性”这一思潮的延续。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教育实验将发展学生主体性纳入研究范畴,它涵盖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13]。部分一线工作者提出,应当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为不同类型学生提供立足自我特点、实现自我发展的特色建设方案。

进一步的问题是,特色建设面对的学生主体,是少数学生,还是全体学生?针对当时一些学校以特色建设为名,追求少数“尖子生”的培养这一弊病,侯玉兰(1995)[14]提出特色建设的“整体性原则”,并指出,“创办特色学校必须是一个系统的全校性的共同目标,施教对象是全体学生”。从现有的文献来看,这是第一次提到特色建设的“整体性原则”。梁志大对此表示赞同,甚至提出应该“创建特色学校”,而不是“创建学校特色”,因为“创建学校特色”会导致某些学校“不顾大多数学生,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特色”[15]。

这一观点得到了业界普遍的正面回应。“面向全体学生”应当作为特色建设的一项基本原则,这逐步成为共识。

3。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对特色建设的政策要求

为回应《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办出各自特色”的政策方向,1994年之后,部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开始总结本地区特色建设的成果。《北京教育》《天津教育》和《上海教育》[16]分别用“特色建设巡礼”的栏目,展示了本地区的学校特色建设状况,总结了本地区特色办学的基本经验。

毫无疑问,地方的这些做法,是对国家新政策的支持与回应,也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推动学校特色建设的一种措施。

1995年7月3日,国家教委发布《关于评估验收1000所左右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的通知(教基[1995]17号)》,决定在2000年以前分期分批建设并评估验收1000所左右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以下简称示范性高中)。一并发布的《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评估验收标准(试行)》第十四条要求,“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应当“有反映学校办学宗旨和特色的改革与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这将原来的政策倡导变成了可评价的项目,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有了进一步落实的抓手。

此后,各地开始推进“示范性高中”建设工程。以上海为例,1999年4月,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工程启动。2005年,上海市不少区县“正式启动了区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和评审工作,从而进一步推动整个高中教育的内涵发展与均衡发展”。十年以后,上海市原教委主任尹后庆(2009)表示,所有参建学校通过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都获得了巨大进步。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工程,建立了“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机制”,“带动、引领更多的普通高中通过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实现办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逐步形成一个具有先进办学理念、鲜明办学特色和高质量办学成果的‘优质高中示范群体’。”[17]

(三)1999—2010年: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与教育均衡语境下的特色建设

这一时期,基础教育政策更加丰富。无论是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还是教育均衡,都成为长期影响全国基础教育的关键政策,从不同角度影响着高中的特色建设。

1。素质教育政策与高中特色建设

“素质教育”的概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出现了,主要目的是纠正中小学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到1999年,中小学工作的重心依旧以解决“应试教育”困扰的问题为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及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素质教育”提升到国家教育战略的层面,作为破除应试教育顽疾、改革基础教育的突破口,与中小学特色建设的初衷是高度吻合的。因此,在地区操作层面,中小学特色建设实践保持了很好的连贯性。

然而,专题探讨素质教育政策与学校特色建设关系的文献比较少见。在2000年到2010年间,报刊刊发了大量介绍全国各地学校特色建设实践的文章,这代表了基础教育一线探索素质教育的成果:劳动教育、书法、围棋、外语、科技、自主管理,等等,既是“学校特色建设”的抓手,也是“素质教育”的抓手。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美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美育”教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政策指导下,一些学校将书法艺术教育等纳入美育框架下,提出了创办现代化特色学校的目标[18]。上海罗店中学系统总结了本校从艺术教育特色,发展到美育特色,继而创建美育特色学校的过程。其中特别突出的是“美做德之资”,美育向学科教学的渗透,与课堂教学的融合,至今具有良好的价值。

几百篇文献指向一个大致相同的结论:“特色建设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统一”[19]。无论是特色建设,还是素质教育,都是服务于学生主体的成长与发展。而在学校实践中,特色建设又被包含在“推进素质教育”目标下,是一条重要的路径。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特色建设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不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启动。有文章乐观预测[20],“课程校本化的发展,将推动形成一批又一批的富于个性的特色学校,从而加速推进我国各地特色教育的发展。”北京市丰台二中[21]、上海萧山九中[22]等介绍了本校根据校本课程建设推动特色发展的经验。宁波江东区2003年启动特色建设工程,强调“以校本课程为突破口,循序渐进,积极推进特色学校建设”[23]。文章还提出了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特色文化形成、并迈向品牌化的思路。

上海控江中学[24]则提出了更进一步的问题——大多数教材首先是“教本”而不是“读本”,几乎不考虑学生自主学习的编撰思想,并认为这种编撰思想难以见容于本校“自主发展教育”的特色,因此,学校着手对上海二期课改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和化学等教材进行一番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二次开发,并融入自己的教学思想。江苏东庐中学作为较早推进课堂改革的学校,探索“讲学稿”中“教学合一”的内涵,提出了以合作方式培养合群的学生的“合融教育”特色定位[25]。

总体上,课程改革的内涵是课程权的“下放”,学校有了建设校本课程的权力。如何行使这些权力,需要有理念的指引。因此,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特色建设的一条新路径,是顺理成章的。

书友推荐:小欢喜之群芳乱欲我的道家仙子美母韵母攻略被我催眠的一家人(无绿修改版)端庄美艳教师妈妈的沉沦无绿修改版交易沦陷全家桶悖论可怜的社畜人间政道娱乐圈的不正常系统(修正版)人生如局母上攻略续(白虎版)催眠系统让我把高冷老师变成性奴肉便器亮剑:开局拿下鬼子据点租赁系统:我被女神们哄抢!房客(糙汉H)影视大世界之美女如云在言情文里撩直男男主【快穿/np】美母的诱惑
书友收藏:影视之推女系统掌中的美母重生少年猎美熟女记我的人渣指导系统(加料版)父债子偿我的道家仙子美母高冷的丝袜女总裁妈妈被混混同学屈辱玩弄恶魔大导演绿意复仇——我的总裁美母重生之娱乐圈大导演叶辰风流(幻辰风流)韵母攻略人妻调教系统租赁系统:我被女神们哄抢!四合院之啪啪成首富逆子难防(母上攻略同人)仙子的修行妈妈又生气了豪乳老师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