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2月5日,在奥地利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举行了一场纪念莫扎特逝世200周年的安魂弥撒,以莫扎特《安魂曲》作为整场弥撒的“音乐”,在这场弥撒上,担任指挥的是伟大的指挥家、时年79岁高龄的索尔蒂,负责乐队演奏的是维也纳爱乐乐团。与此类似的还有卡拉扬在圣彼得大教堂为约翰·保罗二世所演奏的莫扎特的《加冕弥撒》。
贝多芬的D大调《庄严弥撒》和他的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是他晚年交响音乐作品的两座不朽的巅峰。
感觉第九交响曲,更多是在表达他内心的波澜壮阔,是在内心对自己的述说。起码第三乐章,被认为是在回顾自己的一生。《庄严弥撒》,则更多是在倾诉想拥抱这个世界、拥抱世人的情怀。突出体现在“saus”这部分中,小提琴与女高音的“对话”,充满温馨,充满爱意,充满人性的光芒。有人说贝多芬《庄严弥撒》,写出了神性与人性的完美交融。那么这段所表达的,是贝多芬心中最美好最神圣的人性。
在我听过的贝多芬《庄严弥撒》版本中,想要选出一两个最喜欢的不是件容易的事。跟听贝多芬的交响曲不大一样的是,听《庄严弥撒》,我有点在意录音质量。我也更喜欢编制大一点的乐队。“考古方式”或“时代乐器”版的《庄严弥撒》会让我觉得,“弥撒”气息犹存,“庄严”气氛稍逊。
卡拉扬的四个贝多芬《庄严弥撒》:1958年9月指挥爱乐乐团在维也纳的演出实况;1966年指挥柏林爱乐在柏林耶稣基督教堂录制的版本(DG453016-2)、1974年9月指挥柏林爱乐在柏林爱乐大厅录制的版本;1985年指挥柏林爱乐在柏林爱乐大厅的版本(DG445543-2,还同时发行了DVD),都是我很喜欢的。朱利尼1975年5月在伦敦金斯韦大厅指挥新爱乐乐团及合唱团录制的版本(EMI5176642)我也很喜欢。其他还有很多,如索尔蒂的两个《庄严弥撒》的录音:1977年5月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及合唱团在芝加哥麦迪纳教堂录制、由DECCA公司大名鼎鼎的录音室威尔金森“操刀”的录音室版本(DECCA455014-2)和1994年3月在柏林爱乐大厅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及柏林广播合唱团的音乐会实况(DECCA444337-2);又如DG公司出的伯恩斯坦在1978年3月指挥荷兰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的音乐会实况。比较新的演绎是2010年蒂勒曼指挥德累斯顿国家歌剧院乐团的演出实况录像。
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称作“德文安魂曲”似乎更为贴切。因为这部作品的词,取自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后的德文圣经,而非“正统的”拉丁文圣经。勃拉姆斯写这部作品,前后历时11年,之所以写这部安魂曲,源于舒曼的去世,后又经历了母亲的离世,由此,作品表达了作曲家深切的哀思和悲情。凄风苦雨,生离死别。就如这部安魂曲第二部分取自《圣经·彼得前书》的词云:人如草菅,人之荣耀如草之花。草必枯萎,花必谢落。
安魂曲也叫安魂弥撒、追思弥撒,一般有固定的格式:垂怜经—震怒之日—奉献经—圣哉经—降福经—羔羊经等部分(没有弥撒曲中的荣耀经和信经)。勃拉姆斯的这部安魂曲,以思考死亡、信仰和永生为主线,七个部分的词分别取自德文旧约圣经与新约圣经。全曲在结构上打破了以往的常规,在词源上与其他传统的安魂曲(词基本取自拉丁文圣经)不同,而且引用的经文更为自由而不受陈规所限,从而使这部作品神性与人**相辉映。
此外,这部安魂曲只用了男中音和女高音两个声部的独唱,且没有多个独唱声部的重唱。
我常常喜欢把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连着一起听。第四部分是合唱,词取自圣经·诗篇——万军的耶和华!你的住所令我神往!我仰慕你的庭宇,全身心地赞美你!那些居住在你的庭宇的人们有福了,他们更会恒久地赞美你。这段合唱舒缓而温馨,旋律宽广而平和。第五部分是女高音独唱,勃拉姆斯在1868年补写而成,词取自圣经·约翰福音、德训篇、以赛亚书和希伯来书。我感觉这段唱所表达的,更多是母性而非神性的爱怜——如今你们满心哀愁,故我来与你们相见。你们的心就会充满喜乐,而这喜乐会永驻你们心头。我来是要给你们慰藉,就如母亲对她孩子的安慰。人世间没有恒在的城,我们要找寻未来的城。
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可以排在我喜欢的他的作品之首,第一次听就爱上了这部作品。听的第一个录音是丹尼尔·巴伦博伊姆指挥伦敦爱乐乐团及爱丁堡节日合唱团的版本,由马蒂斯唱女高音,费舍尔-迪斯考唱男中音。当时听的是一套原版盒式磁带。如今淘宝上可以买到这个版本的二手胶木唱片,但很难见到重制的CD。
伯纳德·海廷克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克劳斯唱男中音、雅诺薇茨唱女高音的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是我最喜爱的版本,原因简单——雅诺薇茨!这个录制于1980年的版本,起先听的是胶木唱片,后来听激光唱片(PHILIPS446581-2)。这个版本被多次再版,在PHILIPS多个“系列”里出现过。
我常常会这么想,如果说,施瓦茨科普芙、格吕梅尔、马蒂斯、亨德里克斯等,唱出了一个人间母亲给予的爱和抚慰,那么雅诺薇茨唱出了一个天国母亲给予的温暖与慰藉。
可以肯定,伟大的卡拉扬对勃拉姆斯这部安魂曲热爱无比!仅录制这部作品的唱片,就贯穿了他近四十年——1947年在EMI录制了他的第一个《德意志安魂曲》(EMI),1985年在DG完成了他“最后”的《德意志安魂曲》(DG431651-2)——的音乐演绎生涯。我听(看)过卡拉扬指挥这部作品的唱片和影像,有七个之多。他在EMI和DG各录有两个《德意志安魂曲》,在DG和SONY还各有一个《德意志安魂曲》的影像(DVD)制品。EMI还发行过他1957年7月22日在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上的现场实况录音(EMI5668792)。据资料显示,到1988年,勃拉姆斯这部安魂曲至少四次出现在萨尔茨堡夏季音乐节的节目单上,另外还有很多次出现在复活节音乐节(卡拉扬创办于1967年)的演出节目单上。在1988年8月的萨尔茨堡音乐节上,卡拉扬最后一次指挥了这部作品。
在这七个《德意志安魂曲》中,我最喜欢的是他1985年的那个、最后的《德意志安魂曲》。我喜欢早年和晚年的卡拉扬。DG公司把1964年录制的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勃拉姆斯安魂曲的录音,放进了“大师原版”系列里重新发行(DG463661-2),同时也列入“画廊”系列发售(DG4272522)。这个录音中唱女高音的也是雅诺薇茨,而且1964年正是雅诺薇茨嗓子最黄金的时期。14年后,DG公司又发行了卡拉扬1978年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指挥勃拉姆斯安魂曲的影像制品(DG004400734398)。这前后两个演绎中,唱女高音的都是雅诺薇茨,男中音前者是瓦赫特,后者是范-达姆。
雅诺薇茨的歌唱艺术生涯算不上很长,四十多岁嗓子即显出退化的迹象,因此从嗓子的角度讲,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雅诺薇茨歌唱生涯的黄金时期,代表其最高演唱水平的几个录音:库贝利克版《罗恩格林》中唱爱尔莎、卡拉扬的“指环”以及指挥柏林爱乐乐团“伴奏”唱理查·施特劳斯《最后的四首歌》、索尔蒂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施特劳斯歌剧电影版《阿拉贝拉》中唱阿拉贝拉,等等,都是那个时期的演唱。但我更喜欢她1982年在PHILIPS发行的那个《德意志安魂曲》中的演唱。
仔细聆听那个录音中雅诺薇茨的演唱,那种金灿灿的特质虽然依旧,却已不再那么锐利那么震颤那么逼人,而是多了几分时隐时现的温暖和飘忽不定的梦幻。好似被天国的母性之光所笼罩所爱抚。
克伦佩勒在EMI指挥爱乐乐团录制的《德意志安魂曲》(EMICDC7472382),长期以来一直被企鹅唱片指南评价为“三星带花”,我想,女高音施瓦茨科普芙是这个录音中最大的亮点。很久以来我一直觉得,若想要知道什么是德国美声,听施瓦茨科普芙就明白了。她演唱莫扎特的歌剧、施特劳斯的歌剧以及德国艺术歌曲,都很有代表性。
布鲁克纳的三部弥撒,我只喜欢F小调第三。这是我听的第一部布鲁克纳的弥撒,后来听了E大调第二弥撒,没留下什么印象。至于第一首弥撒,我从没听过。他很著名的《感恩赞》,我也只听过一两次,好像也没听完,没留下什么感觉。但是F小调第三弥撒我很喜欢,因此很庆幸自己第一次听布鲁克纳的弥撒,听的是F小调第三。不然完全有可能此生与布鲁克纳的弥撒无缘。
第一次听布鲁克纳的F小调弥撒,是科林·戴维斯的版本(PHILIPS423234-2)。买这张唱片很偶然,因为此前戴维斯指挥的音乐唱片我买得很少,除了他指挥柏辽兹的几部作品,几乎没买过他的什么唱片。布鲁克纳的音乐作品我听得也很少。交响曲除了第四、第七、第八和第九,别的都没听过。也许是“弥撒”这两个字吸引了我。
F小调弥撒的第一部分“慈悲经”就让我由衷感慨:那些伟大作曲家确是伟大——内心的伟大!创造力的伟大!弥撒曲从格式到选词,都有定式,都有框框。全部的“慈悲经”就一句“KyrieEleison”(上主,请赐怜悯!),而巴赫、贝多芬、舒伯特、布鲁克纳等伟大的音乐家们,写出的乐句虽是同样的悲天悯人,但创造出的天地却各自不同。
布鲁克纳把F小调弥撒“慈悲经”,写成了“KyrieEleison”不断反复的吟诵,音乐层层递进,情感缓缓深入。
布鲁克纳弥撒的录音所见不多。有“布鲁克纳专家”之称的奥地利指挥家尤金·约胡姆(至少录过两套以上的布鲁克纳交响曲全集),在DG录有一套布鲁克纳的三部弥撒(DG447409-2)以及《感恩赞》、《诗篇》等布鲁克纳的宗教音乐作品。巴伦博伊姆也录过布鲁克纳两首弥撒、《感恩赞》及五首经文歌(EMI5855082)
布鲁克纳F小调弥撒的唱片版本不多,我最喜欢的是切利比达克1990年3月6日和9日指挥慕尼黑爱乐乐团的演出实况(EMI72435567022)。甚至可以说是唯一喜欢的版本。或许其他的录音,更符合布鲁克纳的“原意”(不过切利比达克可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只有自己指挥的布鲁克纳,才是布鲁克纳):朴实无华。
切利比达克以最神圣、最华美的方式,把这首弥撒呈现给了我。特别是第五部分“beus”(赞美诗),真正是对上帝——上苍的最虔诚的赞美,完全超越了言辞——即便这言辞来自于“赞美”的本源。
《感恩赞》应该是属于宗教音乐范畴的音乐体裁,但有作曲家写了音乐会宗教音乐范畴的《感恩赞》,如柏辽兹、布鲁克纳等,其中柏辽兹的《感恩赞》是我最喜欢的。
在我听过的柏辽兹写的音乐会宗教音乐——《安魂曲》、《感恩赞》、《庄严弥撒》、《基督的童年》(清唱剧)等——中,《感恩赞》是我最喜欢的。我听音乐,有时容易被“第一印象”左右。幸运的是,我对不少作品的喜欢,就是因为“第一印象”很好而因此与它“结识”。柏辽兹的《感恩赞》即是如此。
我听的第一个录音是阿巴多1982年指挥“欧洲共同体”青年乐团和伦敦交响合唱团、伦敦爱乐合唱团等九个合唱团的现场演出实况(DG410696-2),一听便喜欢上了。
柏辽兹这部《感恩赞》分六个部分:颂赞—颂赞—祈祷—颂赞—祈祷—颂赞与祈祷,第一部分“颂赞”(TeDeum)以管风琴的轰鸣开始,引出热烈而庄严的多声部的合唱,随后又经一段低沉吟的吟唱,再次形成了一波波此起彼伏的颂赞的热浪。第二部分“颂赞”(TibiOmnes)的音乐与歌唱,是这部作品中最感动我的部分:
TibiOmibicaelietpotestates,tibiCherubimetSeraphimincesabilivoant:SanctusDeusSabao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