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排行周排行月排行日推荐周推荐月推荐

莱文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执掌大都会歌剧院以后,大都会歌剧院出现了又一轮的欣欣向荣的局面。考虑到瓦格纳乐剧的魅力以及作为瓦格纳乐剧演绎重镇的大都会歌剧院的发展,确保传统不失、薪火相传的责任自然落在莱文肩上,而莱文也确是很好地担当起了这个重任。莱文大都会歌剧院版的全套《尼伯龙根的指环》和《帕西法尔》(DG437505-2),都由德国唱片公司发行而流传至今(其中《帕西法尔》还出了DVD),而他在拜罗伊特指挥的《帕西法尔》则早早就由PHILIPS唱片公司出品(PHILIPS434616-2)。

这三位“外国”指挥家在拜罗伊特瓦格纳歌剧节指挥《帕西法尔》的次数加起来将近占到60年来全部音乐节演出的三分之一,这足以说明战后拜罗伊特瓦格纳歌剧节之开放。大批优秀的“外国”指挥家、“外国”歌手进入,参与到拜罗伊特瓦格纳歌剧节的演出,给伟大的瓦格纳乐剧的演绎注入了无限的活力和生命力。瓦格纳的音乐也借此迈向更为宽广的世界舞台。

布列兹的《帕西法尔》给我最直观的感觉,是乐速的快,但他并不是把《帕西法尔》演绎得快的第一人。1953年在拜罗伊特执棒指挥《帕西法尔》的克莱门斯·克劳斯早已有此先例。而细听下去,是其演绎的精准、细致给我留下更深的印象。作为代表拉丁文化传承的法国指挥家布列兹,是一位理智型的指挥大师,其指挥演绎的《帕西法尔》,线条清晰分明,比例精确得当。数学式的准确,是其音乐演绎的精髓;一切都是被精确计算得出的、符合比例的:人性的表达、情感的流露、**的宣泄,以及大自然的芬芳、魔幻的色彩和宗教的气氛……这是此一时代音乐演绎的典范。

同样可以算做是拉丁文化代表之一的意大利指挥家西诺波利,他棒下的《帕西法尔》则是另一番景象:轻盈的舒缓,柔和的音乐线条。连神圣与庄严的气氛,都被蒙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拉丁人演绎、诠释日尔曼文化,自有他们的一套。或许这就是文化视角的不同。联想到1950年意大利指挥家古伊指挥的罗马电台版《帕西法尔》,虽然哲学气息略嫌稀薄,但却多了一些春花秋月的浪漫气息,甚至那段著名的“神圣的星期五”的场景音乐,听起来竟让我觉得轻柔、自然,有春风拂面的感觉。

莱文真是何其幸也,在拜罗伊特指挥《帕西法尔》有十次之多,但可惜留给我们的只是他1985年拜罗伊特的演绎。1985年拜罗伊特的《帕西法尔》总体来说是歌唱性略占上风。莱文的演绎给我的突出印象是歌唱性很强,弦乐部分特别的优美。整体的气氛具有明显的指挥家的个性,也可以说是“大都会”的个性。这不奇怪。聆听几款20世纪50年代大都会歌剧院的《帕西法尔》演出实况录音,虽然从指挥到歌手,都是演绎《帕西法尔》的一时之选(其中不乏德奥指挥和德国歌手),但是整体气氛就是与拜罗伊特不同。1985年莱文版《帕西法尔》中的歌手,按今天的眼光来看,绝对是演唱该剧的权威人选:迈耶尔(唱昆德丽)、索廷(唱古内曼兹)、萨尔米农(唱提图莱尔),等等。但在当时,他们还都远未到其演绎生涯(尤其是演绎《帕西法尔》)的艺术高峰。

说起莱文与大都会的《帕西法尔》,顺便提一句,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自20世纪30年代起,就一直是瓦格纳歌剧演出的重镇,当然也留下了不少《帕西法尔》的录音。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1938年莱因斯朵夫指挥的第二幕的录音,因为那是伟大的麦乔尔(唱帕西法尔)和伟大的弗拉格斯塔(唱昆德丽);还有1954年斯泰德利版,因为有伟大的瓦尔内(唱昆德丽)。这些都是《帕西法尔》演绎的丰饶的宝库中之瑰宝。

在我心目中,近30年来有两位歌唱家在《帕西法尔》的演唱方面居功至伟。

一位是德国女中音歌唱家瓦尔特劳德·迈耶尔。和伟大的前辈莫德尔相似的,是她同时精于伊索尔德和昆德丽。她是近30年来最伟大的伊索尔德的演唱者,亦是最伟大的昆德丽的诠释者。就其艺术生命力和演绎生涯的持久而言,迈耶尔超过了前辈。

迈耶尔1983年首度在拜罗伊特登台演唱昆德丽一举成名,直到去年依然在歌剧舞台上演唱此角,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昆德丽演绎的录音录像。2012年雪枫兄从欧洲回来,谈起在布达佩斯现场听大师在《帕西法尔》中唱昆德丽,唱演之工依然了得。她是近30年里当之无愧的首席昆德丽,但慨叹她如此之持久的艺术生命力的同时,也不得不唏嘘“时无英雄”。我手头6个她演唱昆德丽的《帕西法尔》版本,录音录像的时间跨度超过了20年(1984—2005年)。而给我留下最强烈印象的是2005年迪勒曼指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实况演出版本。这是她最全面、最深刻的昆德丽的演绎。

另一位是芬兰男低音歌唱家马蒂·萨尔米农。他31岁(1976年)时就在拜罗伊特登台演唱《帕西法尔》中的老英雄提图莱尔,此后十多年里在拜罗伊特演唱过洪丁、法夫纳、法索尔德、哈根(“指环”);达兰德(《漂泊的荷兰人》);图林根郡主(《唐豪塞》);国王海因利希(《罗恩格林》);马克王(《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波格纳(《纽伦堡的工匠歌手》)等诸多角色。萨尔米农在《帕西法尔》中演唱的角色,“横跨”提图莱尔和古内曼兹,他演唱演绎的古内曼兹,其艺术造诣直追格兰德尔、霍特尔等前辈大师。在我们能听(看)到的他的演唱(饰演)中,我觉得他在2007年苏黎世歌剧院版《帕西法尔》(DG073440-7,DVD,海廷克指挥)中关于古内曼兹的演绎,可视为其《帕西法尔》演绎的艺术巅峰。

聆听《帕西法尔》不可或缺的,是那些录制于录音室的版本。这些录音是和一连串伟大的音乐艺术家——不仅仅是指挥家——的名字相联系的:莫拉特、克劳斯、卡拉扬、索尔蒂、古代尔、库贝利克、巴伦博伊姆、莱文,等等。

索尔蒂版是我聆听(也是我拥有)的第一套《帕西法尔》(DECCA417143-2)。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重新听这套唱片,给我印象最强烈的是科洛演唱的帕西法尔和露德薇演唱的昆德丽。在20世纪70年代,科洛的确是优秀的瓦格纳男高音,其嗓音有着强烈的冲击力和持久力。他演唱的帕西法尔,感染力很强。温文尔雅的露德薇,其实有着超好的戏剧感和够用的爆发力。而且似乎她并不太愿意表现昆德丽的柔情和妩媚。或许她不觉得昆德丽身上拥有这些。在索尔蒂版中的几位男中音男低音角色的演唱者,都是一时之选,他们的演唱无可挑剔。在音乐方面,这套录音一如既往地体现出索尔蒂这位音乐艺术大师,也是瓦格纳权威的特质:宏大的叙事方式、宏大的气势、足够的呼吸感。

卡拉扬1981年录制的《帕西法尔》无疑是迄今为止评价最高(可以去掉“之一”)的录音室版本(DG413347-2)。虽然这个版本中的歌手阵容已经无复十年前的“超强”(以卡拉扬的个性,似乎也容不下“超强的”歌手),但是霍夫曼演唱的帕西法尔,莫尔演唱的古内曼兹,也绝对是那个年代顶尖的瓦格纳演绎。而卡拉扬的《帕西法尔》,音乐部分绝对的华美。

第一幕序曲以及古内曼兹讲述提图莱尔如何为守护圣杯、圣矛与克林索尔争斗的场景音乐,古内曼兹领着帕西法尔去圣杯堡见安福塔斯的场景转换的音乐和圣杯仪式的场景音乐等;第三幕“神圣的星期五”场景音乐以及终场的场景音乐等,都在卡拉扬的棒下被柏林爱乐乐团演奏得如此的崇高、如此的纯净、如此的炙热。

录制于十年之后的巴伦博伊姆版(TELDEC9031-74448-2)也是由柏林爱乐乐团演奏,在音乐的总体的平衡度上,直追甚至超过了卡拉扬版。音质更为纯净,乐队的演奏更为壮美,但是歌手阵容已无法与往日拜罗伊特岁月里那些伟大的歌唱家比肩。唯一的亮点是迈耶尔。那时的她,已经是十分成熟的昆德丽了。

与卡拉扬版录制时间相近的是1980年录制的库贝利克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版本(ARTSARCHIVES43027-2)。这个录音给我留下的最突出的印象是伊冯恩·明顿演唱的昆德丽。这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冰冷的昆德丽。虽说这种演绎摈弃了对昆德丽的“全面”表现,但是我最终不得不承认,这或许就是瓦格纳本意。在这个录音中演唱帕西法尔的是美国男高音金,他曾于十年前在拜罗伊特演唱过此角(布列兹的拜罗伊特实况录音版本中就是他演唱的帕西法尔)。相比之下,演唱水准无复当年应该在情理之中。

进入新的千年以来已经鲜见有新的录音室版本的《帕西法尔》问世了。这很正常。录制这样一部庞大的歌剧,成本之高可以想见。悉数这些现场录音,其中也不乏“大牌”:2005年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版,蒂勒曼指挥(DG4776006);2009年的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版,杰吉耶夫指挥(MARO508)。此外,威尼斯凤凰城歌剧院的版本(DynamicCDS4971-4)让我充满好奇。要知道,瓦格纳晚年的不少时光是在意大利,特别是在威尼斯度过的。他死于威尼斯。

反复聆听蒂勒曼指挥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版,不得不为这位德国音乐新一代的“掌门人”所折服。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瓦格纳演绎,历来在风格与精神气质上有别于拜罗伊特,有别于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有别于柏林德意志歌剧院,却是不可忽视的瓦格纳演绎。仅就录制瓦格纳歌剧而言,就留下了太多的经典录音。

让我喜出望外的是库恩指挥的《帕西法尔》(o60016)。他是卡拉扬的弟子,自己创办了一个音乐节,专门演出瓦格纳乐剧。出过全本的“指环”唱片。他的《帕西法尔》恐怕是这几个版本中最清新自然的演绎。即使是在诸多仪式感很强烈的场景,音乐也没有那么沉重,而是呈现出一片明亮剔透、飘然上升的感觉。顺便提一句,2013年北京国际音乐节与萨尔茨堡音乐节“联手”,在北京保利剧院演出了两场《帕西法尔》,指挥正是库恩。

版本介绍拉拉杂杂,说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不过我还是想再介绍几张唱片。我觉得还有几个录音(不是全剧)是很值得聆听的。

在音乐会上能演奏的《帕西法尔》的音乐片段不多。通常只是第一幕序曲和第三幕中“神圣的星期五”的场景音乐。但就是这两段音乐的演奏,可以被看作是能否“驾驭”《帕西法尔》全部音乐的试金石。这里我想推荐的是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以及切利比达克指挥的这两段音乐。

先说切利吧。听他指挥“神圣的星期五”这段音乐,你一定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精神准备,不然可能会被出来的第一个音符震慑得呼吸不畅。

切利比达克没有指挥过全本的瓦格纳歌剧,只留给我们两张瓦格纳歌剧的片段音乐的唱片。但是我想说,仅凭他指挥这一段“神圣的星期五”的音乐(EMI5578602)就足以表明,他掌握了瓦格纳《帕西法尔》全剧的精髓,并且把这种最精神性的东西,表达得清清楚楚。而通过这种表达,显示出指挥家的伟大艺术胸襟和深如浩瀚大海的人性情怀。

托斯卡尼尼是痛恨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并将这种痛恨迁怒于富特文格勒。但是他热爱瓦格纳的音乐。虽然瓦格纳的音乐也被希特勒所喜爱。托斯卡尼尼和富特文格勒先后在拜罗伊特指挥过一个音乐节的《帕西法尔》。

再介绍一个与“艺术传承”有关的指挥家——卡尔·穆克和他指挥的《帕西法尔》的音乐。卡尔·穆克生于1859年,1901年进入拜罗伊特开始指挥《帕西法尔》,此后30年里,他在14届音乐节上担任《帕西法尔》的指挥。《帕西法尔》自1882年在拜罗伊特首演以后的18年间,担任指挥的大都是那个年代享有盛誉、与瓦格纳歌剧的演绎有着深厚渊源的德国指挥家——赫尔曼·列维、弗朗茨·菲舍尔、菲利克斯·莫特等。但是,《帕西法尔》是一部独特的歌剧作品。对这部作品的解读,使他们犹如身陷迷宫。据说当年赫尔曼·列维因为觉得剧中的宗教仪式场面过于冗长而对这部作品进行大刀阔斧的删改,以求在拜罗伊特舞台上的演出直当明了。尤其是力求保持其与瓦格纳之前歌剧作品的演绎在逻辑上的承接。但是从本质上来说,那些大指挥家都是把《帕西法尔》看作是一部“终极的”浪漫主义歌剧来诠释的,直到穆克的出现。

卡尔·穆克摈弃了以浪漫主义的视角来看待《帕西法尔》,注重挖掘《帕西法尔》中蕴含的深刻的哲理性和内省性,比较理性地演绎出了这部作品的内里乾坤。他的《帕西法尔》的诠释,得到了瓦格纳妻子科西玛的赞同。而可以想到的是,他的《帕西法尔》的演绎也必然会影响到青年时期的克纳佩茨布什。

关于聆听穆克指挥《帕西法尔》的音乐片段的感受,我想再次引用刘书专先生的一段文字:“序曲演奏得更为轻盈一些,更具有升华的、上扬的趋势。音响的织体如同柔亮的丝绸,而且能感觉到宗教和圣器的温暖气氛。宛如教堂的圣景画面一样,弥漫着人神和谐的气氛。而且除了天主教,仿佛还有佛教、伊斯兰教的入定和静思等诸种元素混合其中。这是其他所有录音都缺乏的。”

书友推荐:全家桶人生如局熟女记潮湿四合院之啪啪成首富长安春被健身房教练秘密调教后斗罗大陆之极限后宫(无绿改)女神攻略调教手册租赁系统:我被女神们哄抢!配种(1V1,SC)美母如烟,全球首富穿越影视万界之征服神豪的后宫日常悖论仙子的修行·美人篇迟音(1v1)签到十年,我成圣了吾弟大秦第一纨绔娱乐圈之风流帝王
书友收藏:韵母攻略影视之推女系统我的教授母亲(高冷女教授)四合院之啪啪成首富智娶美母父债子偿端庄美艳教师妈妈的沉沦无绿修改版随心所欲神豪系统逆子难防(母上攻略同人)影综:人生重开模拟器美母如烟,全球首富叶辰风流(幻辰风流)斗破之淫荡任务绿意复仇——我的总裁美母娱乐圈的不正常系统(修正版)人妻调教系统我的冷艳教师美母和明星校花女友变成同学们的性奴竟是一个熊孩子的策划租赁系统:我被女神们哄抢!母上攻略邪恶小正太的熟女征服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