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中国电视媒体国际传播力
胡占凡
在以高度信息化、开放性为主要特征的当代世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新闻媒介。特别是电视媒体,因其所具有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功能,成为体现国家软实力,担当软实力传播任务的重要工具。根据《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通过电视媒体了解中国,比例最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要求,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明确了国际传播的方向目标、重点任务和基本遵循。电视媒体作为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前沿阵地,应当思考如何发挥好“第一媒体”的优势,在理念、技术、形式、载体、表达和内容上不断创新,在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一、目前中国电视海外传播现状
目前,全球大约有20家具有国际影响的24小时新闻电视媒体,基本都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比如美国的、CBS、ABC、FOX,英国的BBHK等。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目前整体实力不强,但初步形成了以CCTV、凤凰卫视为主力军,以东方卫视、黄河台等为方面军,以多语种、全媒体、全天候为发展趋势的对外传播新格局。
当前,中国广播影视已覆盖2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6年全国影视节目出口额为6。57亿美元,是2012年的1。33倍。中国电视剧的输出,正在从过去输出单部剧走向开设“中国剧场”时段,从“散兵式输出”变成“规模化输出”。2016年年底至2017年年初,央视在尼泊尔、牙买加、新西兰、蒙古等国的电视台开设了“中国剧场”。纪录片仍是迄今为止最为走俏的电视节目。据统计,2012年中国影视节目交易中心的海外销售总额中,纪录片比重达17%,创历史最佳。《舌尖上的中国》发行到东南亚、欧美27个国家和地区,单片首轮海外销售即达35万美元,创造了近年来中国纪录片海外发行的最好成绩。“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全球题材、东方视角”,成了中国纪录片与国际沟通最有效的途径。
过去,新闻类节目“走出去”一直是中国的短板,世界主流媒体对中国电视新闻几乎“视而不见”。然而,近5年来,这一局面有很大改观。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1月10日,7741条中国新闻通过中国唯一的视频通讯社——国际视通被全球7大洲1546家国际媒体采用,转引近26万次,其中,美欧两地采用比例高达87。3%。
有一个显著的变化是,进入11月以来,以美国《时代周刊》、德国《明镜周刊》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强势媒体,对中国接连做了密集的正面报道,分别发表封面文章《中国赢了》《醒来》等。这说明,随着中国日益走向国际舞台中心,中国对世界、世界对中国的影响同步加深,对中国的高度关注恰恰说明国际舆论中的“中国份额”正在持续攀升。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并没有根本变化,西方主流媒体仍然主导国际社会的对华认知。央视曾经联合专业机构做了一个16国调查,调查显示,无论是关于中国的信息,还是关于中国突发事件的信息评论,西方主流媒体都是海外受众的“第一信息源”。除本国媒体外,28。4%选择国际知名传统媒体,22。7%选择国际知名新媒体,仅有9。5%选择中国传统媒体。
二、制约中国电视节目海外传播的主要因素
一是意识形态差异的阻碍。电视节目呈现出的社会存在形式、思想、思维、生活方式,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一种展示。西方媒体对我国媒体国家官方身份持有严重的不信任,甚至抱有明显的戒心。
二是国际舆论环境的制约。比如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生产制作。中西方媒体传播信息流通、报道内容和数量长期保持不对等和不平衡,我国对西方了解程度相对较深,而西方对我国真实状况的了解仍处于片面化、陈旧化的状态。
三是对国际市场规则缺乏了解。我们对海外受众的价值观念、视听习惯,以及跨国传播的运作环境、基本规律缺乏研究,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缺乏本土化的编辑、准确的定位和有针对性的市场开拓。
四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制约。东西方有着文化陌生感,造成排斥心理和文化解读的误差,语言的不对等也限制中国文化的海外表达。比如《甄嬛传》里古典、诗意、温婉的台词,很难准确地翻译给外国受众。
三、如何提升中国电视国际传播能力
关于中国电视如何做好国际传播,如何提升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我认为可以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充分运用视频传播渠道,积极创新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国际传播,也是内容为王,说到底就是“讲什么”“怎么讲”“谁来讲”的问题。比如,BB等老牌媒体依靠强大的新闻采编能力和独家观点评论取胜。他们采取的是“新闻立台”战略,BBC的“新闻部”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电视新闻采集机构,近2000名记者遍布世界各地。
中国电视的国际传播靠什么取胜?还是要综合各家所长,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话语上,我们要构建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努力创新话语体系,着力讲好中国故事。
在定位上,我们是中国立场,代表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声音。
在内容上,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被牵着鼻子走,要始终立足讲好中国故事,增强自己的议程设置能力。
在时效上,要快速反应,以最快速度对重大事件进行报道,赢得话语权。
在表达上,追求中国化视角、国际化表达,向西方传达我国的观点,但传达的方式可以借鉴西方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