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
1。投入不足、设施总量不够
历史地看,我国公共文化设施投入在逐年增长,但是,总的来说,投入经费基数较小,比例偏低,其占国家基建投资的比重较低,甚至一直呈下降趋势。“六五”期间,文化建设基建投资占国家基建投资的比重曾达到0。75%,“七五”期间,这一比重也还一直保持在0。30%~0。54%之间;“八五”期间开始大幅滑坡,降为0。20%~0。27%;“九五”期间,降到了0。14%~0。20%;“十五”“十一五”期间,这一比例更是连年下降,低至0。04%~0。14%。如2008年,文化建设基建投资仅占国家基建投资的0。04%。(参见表6-1)。
由于经费不足,除新建设施跟不上需求发展外,一些基层文化设施,如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室等,设施落后,设备陈旧,不能有效提供服务;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文化设施匮乏,有些基层文化设施形同虚设,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低下。此外,由于鼓励社会捐赠措施不力,各项文化经济政策不够完善,难以贯彻实施,社会力量、私人资本难以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无法有效补充公共文化投入的不足。总体看,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公众文化需求急剧上升,我国公共文化设施方面总的来说供不应求、存在较为突出的供需矛盾。
2。缺乏法律法规保障,设施建设随意性大,存在投资浪费情况
尽管我国近年来出台了不少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标准和规范,但是,由于公共文化设施涉及面广,城市发展水平不一,在设施建设中存在相当大的随意性,建与不建,建大建小,建什么样,往往取决于领导的重视或喜好。少数设施过于追求形象,强调外观,而忽视了实际的使用功能和服务质量,常常出现设计不合理,中看不中用的情况,使得占有良好地段、投资巨大的设施因种种原因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导致投资浪费。
表6-1全国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
3。分布不平衡、布局不合理、尚未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地区发展水平不一,城乡二元制结构等因素,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文化设施配置差距明显,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设施总量不足问题明显高于城市和发达地区。此外,很多地方存在设施规划布局不合理、场地选择不科学等问题,总体看,文化设施分布不平衡、布局不合理的情况在各个层面都较为突出,严重影响了设施应有效能的发挥。总之,尚未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4。运营经费缺乏、人员配备不足、管理水平不高、运营效率低下由于文化投入有限、人员编制限制等原因,我国部分文化设施运营保障资金不足,人手不够,存在收费经营、外聘人员等行为,一些场馆甚至把设施用于开展经营性活动,导致场馆的有效使用面积不断减少,将本该向市民免费开放的活动阵地改作他用,公共服务项目减少。此外,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不够高,基层文化单位人员长期配备不到位,流动性大也是影响设施运营效率的重要原因。
(二)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设施网络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经过长期的持续努力,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基本架构已经形成,并达到了较高的“设置率”。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真正做到“覆盖城乡”,就基础设施来说,最核心的指标并不是设置率,而是覆盖率,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有效覆盖目标人群的能力和水平。设施有效覆盖目标人群,就必须建立设施的服务半径、覆盖面积指标,以及作为固定设施必要补充的流动服务体系建设。有设施而形不成设施网络或设施网络不健全,“设施孤岛”现象突出,这是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短板。因此,从“有设施”走向“成体系”,从较高的设置率走向较高的覆盖率,是未来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也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必由之路。[5]此外,如何提高已有设施的综合效能,发挥设施作用,也是设施建设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根据《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纲要》等要求,我国未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应着重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6]
1。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文化设施建设
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设施建设。城市地区要在搞好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建设的同时,加强社区和居民小区配套文化设施建设,发展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要在现有公共服务设施中开辟老年、少儿和残疾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老年文化活动中心、老年大学、青少年校外文化活动设施和场所。要努力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的目标。经济条件较好、人口规模较大的县可分设文化馆、图书馆;经济欠发达、人口规模较小的县可将文化馆、图书馆合二为一建设。农村要因地制宜建设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地广人稀、人口分散的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边远山区和农牧区要积极发展流动文化车、汽车图书馆和流动剧场等。
2。要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加强设施建设用地管理各级城乡规划部门要会同文化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和有关要求,在城镇建设中,统筹规划城镇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新建居民小区和经济开发区必须规划和配套建设相应文化设施。
文化设施建设用地除具有城市土地的一般属性外,更具有公共性和社会性。因此,文化设施建设用地,必须优先安排。在文化设施用地的具体管理上,一要选择合适的区位布置文化设施用地;二是各地城乡规划行政部门要加强文化设施用地监督管理。对于现有的基层文化设施用地,不得随意改变使用性质,以作他用。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的规划和建设中,要严格落实现行《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文化馆建设用地指标》《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和《文化馆建设标准》中有关服务半径、覆盖面积、建设规模等的相关规定。要切实加强文化设施的管理和利用,完善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必要的设备和装备,加强对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要防止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要坚决收回被挤占、挪用的文化设施。对城乡建设确需征用文化设施用地的,必须做到先建后拆,或建、拆同时进行,重建的文化设施规模原则上不低于原有的规模。
3。要认真做好文化设施的设计工作
公共文化设施是城市重要的公共建筑,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对于文化设施的建筑设计要高要求,不仅要有文化品位,而且要体现地方特色;不仅要考虑到历史和文化传统,而且要体现时代特征。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和关注文化设施的建筑设计工作,使城市的文化设施建设与城市的整体风格相一致,使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更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文化建筑要成为精品,要成为城市空间和人民群众生活的亮点。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文化设施建设的规范,建立健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法规。通过加强立法,进一步加大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由于文化设施等公共建筑的使用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在工程建设中,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务必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确保使用的安全。
4。要严格市场准入,确保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质量
承担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招标代理单位,必须依法取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资质证书,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接任务。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法定建设程序,严格实行招投标制、施工许可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竣工验收备案制,加强对工程质量的全过程管理,认真监督每一个环节,把好工程建设质量关。
此外,根据我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规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举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鼓励通过自愿捐赠等方式建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社会基金,并鼓励依法向人民政府、社会公益性机构或者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捐赠财产,捐赠人可以按照税法的有关规定享受优惠;鼓励机关、学校等单位内部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等。应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宣传、落实新政策、新规定,进一步鼓励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我国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
延伸阅读6-5
《国家“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纲要》摘录
二、重点任务
(一)继续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水平,实现有效覆盖
适应推进城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城乡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阵地建设为补充,继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努力形成比较完善的国家、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1。市、县、乡公共文化设施。实施地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对地市级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等进行新建和改扩建。落实县、乡文化场馆建设标准和设备配置标准,继续实施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修缮项目,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
2。行政村文化活动场所。与城乡统筹、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等政策相衔接,与村级组织办公场所、村小学、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相结合,统筹村级文化活动场所规划、修建、管理、运营和维护,体现多功能、综合性。
3。城市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继续实施“社区文化中心(活动室)设备购置项目”,落实全国城市社区文化中心(街道文化站)和社区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专项资金,对中西部地区社区文化中心(活动室)设备购置进行补助。
4。流动文化设施。推动流动文化设施建设,提高装备配置水平,因地制宜开展流动服务,提高流动服务设施的利用效率,建立起灵活机动、方便群众的流动文化服务网络。
5。数字文化阵地。统筹实施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努力形成内容丰富、技术先进、覆盖城乡、传播快捷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
[1]《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国务院令第382号),2003年6月18日国务院第12次常务会议通过,同年6月26日公布,8月1日起施行。
[2]本部分内容主要参照鹿勤:《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几个关注的问题》,见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组讲义汇编》,142页,2010。
[3]鹿勤:《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几个关注的问题》,见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组讲义汇编》,142页,2010年6月。
[4]参照鹿勤:《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几个关注的问题》,见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组讲义汇编》,142页,2010年6月。
[5]李国新、杨永恒、毛少莹:《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历史性转折》,见于群、李国新主编:《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12)》[M],12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6]参见毛少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见祁述裕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