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协管员
设立村级文化协管员,是福建省在全国率先推出的一项旨在扎实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开创性举措。从2006年开始,福建省委、省政府在全省近1。5万个建制村建立村级文化协管员制度,采取县聘、乡管、村用的方式选聘村级文化协管员。由省财政安排专项经费,对村级文化协管员给予每人每年600元(2008年起提高到1200元)的服务性津贴。5年多来,福建省文化厅以培训提高为抓手,全面加强村级文化协管员的队伍建设,至2009年年底(首批聘用期间)基本完成村级文化协管员第一轮的轮训工作,共组织省级培训班31期,培训4860人次;县级以上培训班618期,培训42064人次。第二轮轮训工作已经全面展开,2011年组织省级培训班10期,培训1762人次;县级以上培训班208期,培训15798人次。村级文化协管员是最基层的文化工作者,这支队伍直接面对广大农村群众,熟悉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推进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力量。
资料来源:“国家公共文化网”,福建福州市等: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http:。cpcss。_d274171526。htm。
三、建立文化人才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所谓职业资格是对将要从事某一职业的劳动者所需具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等资质的要求。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则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标准,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从业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并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进行相关管理等制度。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是人事劳动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资格认证制度。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起源早,发展完善,社会认同度高,覆盖面广,一些专业化水平很高的资格认证机构,如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英国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NCVQ)、韩国产业人力管理公司等,所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已成为国际上就业、任职的一个重要标准和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制定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劳动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些都为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我国自1993年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来,已初步建立起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法律法规和工作体系。
在文化领域,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起步较晚,2002年,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同意成立文化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和印发〈文化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试行)〉的函》(劳社部函[2002]3号)的精神,文化部成立了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开始开展文化人才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有关省市也成立了文化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具体组织实施文化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职业技能鉴定的对象包括文化类职业学校或培训班毕(结)业生、列入文化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范围的从业人员、改变工种(职业)、调换新岗位的人员以及其他必须经过技能鉴定方能上岗的人员。经培训考核合格,可取得初级、中级、高级技能鉴定和技师、高级技师资格,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文化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是求职、任职、单位录用的主要依据。首批文化行业特有职业(工种)目录确定了文化艺术工作人员、新闻出版、文化工作人员和工艺、美术品制作人员等三大类32个工种。其中,舞蹈编导、各类演员、图书资料业务人员、文物鉴定和保管人员、文物保护专业人员等均属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
延伸阅读6-7
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
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亦称“文化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于1996年1月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为文化部直属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具有独立事业单位法人资格。主要职责为:
开展文化行业人才社会化服务、人才市场中介服务;承担人事代理、人才派遣、人才咨询工作;承办人才交流、人力资源开发、人才培训、人才评价工作;开展人才信息收集、整理、发布工作,建立人才信息库;承办文化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考试、专业水平考评、职称考试的日常工作;组织人才成果开发、利用、展览、演示等工作;开展人才输出、引进和猎头服务工作;开展出国(境)留学、劳务输出和境外就业服务工作;开展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收存及管理工作;承办直属单位人事争议调解工作;主办中国京剧杂志社、中国文化人才网(http:。。)。
资料来源:http:。t。gov。xxfbjgszzsdwysrczx,2012年12月。
研究表明,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有利于相关行业的职业准入步入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轨道;有利于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质量;有利于提高本行业的社会认知度和专业地位;有利于激发从业人员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有利于职业专业人才管理制度与国际接轨。[4]为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人力资源供给,保障服务水平的稳定、规范,有必要根据公共文化服务不同种类和服务的特性,逐步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并充分发挥其对于提高公共文化专业人员的业务技能、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建立规范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基础上,可探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社会化和合同化管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人力资源政府购买、合理流动,形成“养事不养人”的用人新格局。
以上,我们从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范围、目标、标准以及公共文化投入、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政府供给进行了介绍。当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社会文化组织的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如同其他公共服务一样,将由以政府组织为主,向政府、社会组织、市场组织以及公民个体等多元主体共同供给逐步转型,社会化供给将在未来公共文化服务中扮演重要角色。
【思考题】
1。公共文化投入的原则是什么?
2。公共文化投入的效益如何提高?
3。我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标准和规范主要有哪些?体现了怎样的建设理念?
4。您对改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有何建议?
【推荐阅读】
1。黄恒学:《公共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黄恒学:《分类推进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3。赵立波:《事业单位社会化与民间组织发展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4。陆学艺、顾秀林:《中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见http:。g2010-0606t_1621777。htm。
[2]文化部:《全国文化系统首部人才发展规划出台》,参见:http:。t。gov。xxfbx201009t20100906_82145。html。
[3]王珊珊:《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概述》,见于群、李国新主编:《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12)》[M],236页。
[4]孔令玉:《我国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研究综述》[J],载《四川图书馆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