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供给”是相对于“政府供给”而言的,它的提出背后有怎样的深刻社会背景?其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紧迫性是什么?
2。“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供给”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在我国现阶段,为什么“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供给”只能是适度发展?其现实针对性是什么?
4。对于如何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供给,你的政策建议是什么?
【推荐阅读】
1。丁煌:《西方行政学理论概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陈振明等:《公共服务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王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政府转型:中国改革下一步》,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M],23~2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王名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间组织培育、发展、管理的公共政策研究》,民政部民政理论招标课题(2003)。
[3]陈振明等:《公共服务导论》[M],198~199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陈振明:《当代西方政府改革与治理中常用的市场化工具》[J],载《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5(2)。
[5]宋世明:《工业化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对中国行政改革的启示》[J],载《政治学研究》,2000(2)。
[6]牛耕耘:《事业单位社会化问题探析》[J],载《行政人事管理》,2000(6)。
[7]参看《国有院团改制驶入“快车道”》[M],载《光明日报》,2012-08-09。
[8]赵立波:《事业单位社会化与民间组织发展研究》[M],1~5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9]赵立波:《事业单位社会化与民间组织发展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10]成思危:《中国事业单位改革》[M],11~17页、26页,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
[11]“社会组织”是我国特有的用法,一般是指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和社会性的各种组织形式,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等。与之相似的概念有民间组织、非营利(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十多种。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十七大用“社会组织”取代“民间组织”等概念,自此以后,社会组织在政府管理实务界被广泛使用,学界也开始沿用这个概念。
[12]李一苗:《论非营利组织对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作用》,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
[13]刘丽华等:《论服务型政府的有限性与非营利组织的补充作用》[J],载《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5(1)。
[14]参看杨立青:《社会文化组织与公共文化服务》[J],载《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2)。
[15]参看深圳市特区文化中心:《深圳社会文化组织与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研究报告》(未刊稿),2011。
[16][美]罗纳德·J。奥克森:《治理地方公共经济》[M],3~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7]陈振明等:《公共服务导论》[M],1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8]胡杨:《管理与服务:中国公共事业改革30年》[M],15~22页,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
[19]张成福:《公共行政的心灵与心灵之旅》(译者前言),见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1]丁煌:《西方行政学理论概要》[M],380~383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