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仅是要为自己赢回脸面,也是为他的父亲、为他以后千秋万代的杨氏家族赢回脸面。在这一点上,隋炀帝觉得没有半点退让的余地。
因此,仅仅在半个月后,隋炀帝就悍然宣布:第二年要再征高丽。不把高丽人打趴下,绝不罢休!
隋炀帝宣布得很悍然,语气很重,听上去是那么的不容置疑。整个帝国一片鸦雀无声,似乎都在臣服于他的意志。隋炀帝心里一片释然——看来帝国的底线还是没有被突破,国力还可承受,人民还愿担当——当然隋炀帝也告诉自己:民力毕竟有穷时,二征高丽应该是最后的战争了。此战应该是毕其功于一役。此役之后,他要向全人类宣布,大隋将从此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不再劳民伤财了。
但是接下来的情况却很不妙,因为一首流行歌曲在一夜之间风靡全国: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绵背裆。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这首歌曲的领唱者是自称“知世郎”的王薄,他在山东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高唱《无向辽东浪死歌》,坚决抵制隋炀帝的二征高丽政策。与此同时,窦建德和翟让起兵响应。隋炀帝这才明白,敢情刚开始的沉默是王薄们没醒悟,现如今,他们醒悟过来了,要和他这个皇帝对着干了,这让隋炀帝心里一阵忧伤——
唉,帝国的底线还是被突破了,火山口喷出了愤怒而不合时宜的岩浆。
那么接下来,这仗还要不要打呢?帝国的尊严和生存之间哪一个更重要?隋炀帝陷入了两难选择。
最终,隋炀帝决定:二征高丽政策不仅不变,还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同时,对于国内叛乱事件要发现一起镇压一起。
总之,一切为了长治久安。一切为了千秋功业。在一次由全体内阁成员参加的平暴动员大会上,隋炀帝几乎是歇斯底里地喊出了上述口号。此时此刻,这个帝国已经发生了二十多起叛乱事件了。一些大臣开始对帝国的前途表示担忧,希望隋炀帝爱惜民力,暂缓征高丽。但是隋炀帝脸色铁青、态度坚决,一副世人皆醉他独醒的样子。
征兵工作在哭天喊地中进行,平暴工作也在腥风血雨中进行。这个帝国的国民情绪已经紧张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大臣们几次三番地求见隋炀帝,盼望他改弦更张,他却避而不见。隋炀帝把自己关在仁寿宫里,听任自己内心的风暴起起落落——直到大业九年(613年)春天的阳光,在一片不确定性中犹犹豫豫地照射到人间,照射到这个尚未发动第二次远征战争、国内却已燃起烽火的大隋帝国。
此时的大隋,终于又走到了历史的拐点处。
历史其实是有很多拐点的。
对站在拐点面前的当事人来说,每一个拐点就意味着一次非此即彼的选择。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的话,如果隋文帝地下有知的话,很多年后的今天,他可能会在九泉之下愤怒地涂改他当初面对历史拐点的那一次选择——废立太子太过草率。曾经一脸持重的杨广现如今不仅把帝国搞得民怨沸腾,而且还执迷不悟。
所有这些,都是晚年刚愎自用的隋文帝不曾悟到的。现在的天下是他的二儿子杨广的天下——一切尽在杨广掌握中。
一切又不是杨广可以掌握的。
因为二征高丽同样充满了很多未知数。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这一次,大隋真的会有好运,打一个大胜仗回去吗?
历史佬儿看上去有点同情杨广。毕竟励精图治、建千秋功业在历史佬儿看来是好事,就不要让这个心力交瘁的皇帝再受太多的折磨了。这场战争于是就变得很轻松,杨广也充分发挥了他平陈时的军事天才——他命令辽东攻城部队将一百多万个布袋装满土之后堆成了高与城齐的大道,然后百万大军准备沿着这高高的大道冲进城去,活捉高丽王高元。
杨广将这样的军事行动命名为“众志成城”。的确,人多好办事,大隋军事家兼冒险家杨广以他匪夷所思的攻城战术迅速地将高丽军坚固的城墙“夷”为平地。胜利看上去唾手可得,而杨广心里也盘算着:待取胜之后,迅速回师国内平息那些在他看来不成气候的农民起义……
但是就在攻城即将进行时,一个来自国内的消息将他从云霄打到了地底下:贵族将军杨玄感趁他东征之机发动兵变,数万叛军直逼东都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