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的杨玄感让隋炀帝刮目相看。
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个曾经在暗地里想刺杀他的人竟会变得对大隋如此忠心耿耿。
最难得的是,杨玄感不再和文人们在一起,而是时刻想和他这个皇上在一起。杨玄感处处谨小慎微,做事沉稳低调。
隋炀帝当然不知道杨玄感为什么一夜之间会痛改前非。他凭直觉以为是自己曾经说的那句重话让杨玄感学会了怎么做人,而那个发生在杨玄感和他叔父间关于刺杀的谈话隋炀帝却是永远不会知晓了。因为杨玄感伪装得滴水不漏。
当然隋炀帝对杨玄感的看法改变还缘于兵部尚书段文振向他打了保票——杨玄感可堪大任。隋炀帝甚至给杨玄感定了性: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此言不虚。
满朝文武也是笑看杨玄感步步高升,没有人知道他其实是隐藏在大隋宫殿深处的一条冬眠的蛇。
而冬眠的蛇注定要醒来。只要春雷响起。只要惊蛰来临。
隋炀帝二征高丽的时候,杨玄感的叔父告诉他:时机成熟了,可以有所作为了。
时机确实成熟了,因为天下的人心已经乱了。
当烽火起来的时候,聪明的人要做的事就是煽风点火。
但杨玄感做得更绝,他竟玩起了釜底抽薪。
抽的是大隋的薪,他要把隋炀帝和他的百万之师晾在高丽上任其自生自灭——当时的杨玄感被任命为隋军的运输大队长,在黎阳负责督运粮草,以支援东征的隋军。
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杨玄感可以决定大隋军的生死存亡:战争期间,粮草决定一切。
而杨玄感也确实出手了。他借口漕运的水路已被农民军切断,拒绝将粮船发往高丽。
此时的隋炀帝还蒙在鼓里,他只是催促杨玄感早日扫清障碍,将粮船发往高丽。
但是隋炀帝是注定等不到那些他盼望已久的粮草了。因为杨玄感悍然起兵,攻打洛阳去了。
隋炀帝在辽东城外“众志成城”,杨玄感在洛阳城外也是众志成城。无数的百姓从四面八方奔向他,希望他是人民的大救星。一时间拥护他的人竟有十万之众。杨玄感在这样的历史时刻对他叔父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什么叫时机成熟,这就叫时机成熟!
面对劳苦大众们一双双热切的目光,杨玄感顿生领袖之感。他慷慨激昂:我身为上柱国,家累巨万金,至于富贵,无所求也。今者不顾破家灭族者,但为天下解倒悬之急,救黎元之命耳。
毫无疑问,这样的话语是这个时代最具煽动力的。几乎每天都有几千名时刻准备抛头颅、洒热血的人从全国各地跑过来找他,要跟着他一起干。洛阳城外,反对这个王朝的力量在迅速堆积和膨胀,他们让这座刚建不久的城市战战兢兢,颇有朝不保夕之感。
就是在这样的时刻,隋炀帝接到了杨玄感政变的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