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强强对阵
谢思瑶的右眼突突跳了两下,心说今天真是怪了,皇子太子怎的都像是约好了一般的争着赶着来这议事厅?今日这议事厅,快赶得上皇子的上书房了。只是这太子是什么样的人她并不知晓,想到睿王和郁华两人不着调的做派来,她便隐隐觉得这太子不大是个正常的主了,思考间她拿眼觑郁华,他侧脸对着自己,唇畔扬起一个浅浅的意味深长的弧度,然后仿佛自言自语的小声说道:“看来我要迎一迎大哥了。”
然后他拍了拍袖子起身,谢思瑶也跟在他后头站着望向门外。只见门口的大路上已经夹道列出两排近侍,均是一样靛蓝色的装束。一个身着墨黑色描金滚彩云长袍年近三十岁的男子负手从两列人中间缓步走来,昂首挺胸气宇轩昂,相貌依旧是美的惊人,然而眉宇间是不同于郁华的自信荣光。
当今太子名唤郁彦,是当今皇后所出的皇长子,从他一出生,几乎就寄托了许多人的希望,无论是生母皇后,还是外公镇国公都默认他是太子的人选,自然也是将来皇帝的人选,这样的心思并不过分,郁彦不仅年龄上力压其余一众兄弟,而且自小便有异于常人的努力和成熟,所以如今太子之位也是相当稳固。此刻他大步迈开直直向着议事厅走来,便是有着不同于旁人的皇家威仪。
等到走的近了,谢思瑶看见他身后还跟着一个带刀的俊朗少年,少年一身侍卫服装,想来是太子的贴身护卫。
太子突然驾到,是厅中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尤其是若云,她原本梨花带雨的一张脸上,些微变了神色,似乎有些期待似的看向门外,然后施施然起身迎到门口,眉目含情如同含苞的花蕊一般。
等到太子走到进前,所有婢女仆役都低头跪拜下来,谢思瑶等人则都站到门口恭敬的施礼道:“参见太子殿下。”
郁华站在最前头,眯着眼睛笑了笑道:“大哥来了。”
太子探寻的目光落到郁华身上,浑厚的声音随之而来:“三弟怎的如此雅兴光临我天香楼了?”
“大哥的生意我自然是要关照的,莫非大哥不欢迎小弟?”郁华春风拂面的道。
“哪能不欢迎呢?不过听说三弟手上也有一座酒楼,如今在京城可是蒸蒸日上、热闹的很。”太子声音淡漠的看着郁华说道。
“做小弟的我自然要以大哥为榜样,大哥样样做的好,做小弟的自然也要争气,不然不是给大哥丢脸了么?”郁华一手背在身后,不紧不慢的笑着说道。
他话说的是体面,可谢思瑶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仿佛两人在暗暗较劲一般,于是她悄悄觑了一眼太子,却见他面上并无甚反应,于是只好按捺住自己心里的心思。
再听太子开口道:“只是没想到三弟这样快的速度,我只去了一趟山西月余,你的萃珍楼就已经办的风声水起了。三弟也是好大的手笔,在山西散了百多两银子眉头也不皱一下,转眼又在京城开办了如此大的酒楼,做大哥的甚是钦佩。”
郁华听到这里,只觉得隐隐有些肉疼,太子此去山西,明里说是巡查,实则是敛财去了,敛财到也罢了,却没想到自己好不容易拉拢起来的商帮和运载银两的商队被太子截了去,他有心想要跟太子较真,但是想到那些银两来路上不得台面,所以只好吃个哑巴亏。于是面上若无其事的笑了笑说道:“哪里哪里,小弟怎么能比得上大哥?大哥年年在慈济寺布施的善粥少不得也有几十两吧。就凭这个,小弟也只能甘拜下风。”
慈济寺是安在北山的一个庵堂,平时香火很盛,太子更是年年在那里施粥,只是许多人并不知道,慈济寺表面上做的是庵堂的生计,背地里却藏污纳垢,太子敛来的钱财,很大一部分就放在慈济寺,而庵里还养着许多貌美的年轻女子,是太子用以拉拢束缚群臣的美人刀。当然这些事情做的极机密,一般人自然无从得知,可是郁华是何人,太子的这些把戏他多少掌握着。趁着太子去山西的档口,他命人去慈济寺走了一遭,顺理成章的报了山西之事的一箭之仇,收回来数十万两的银子也算是补偿了一些山西的损失,太子心里明白的紧,却也只能当作哑巴亏了。
“三弟的步子倒是赶得紧,一点也都不落下,做大哥的看着你这么用功,自然欢喜,可大哥还是奉劝三弟一句,不要把头脑和精神用错了地方,累垮了自己。”太子凝视着郁华说道。
“呵呵,我哪有大哥辛苦,大哥事必躬亲,外头一堆的公务不说,回到宫里还要安抚皇嫂,想来最该注意身体的该是大哥才是。”郁华笑里藏刀的看着太子,谢思瑶只纳闷的看了一眼郁华的背影,怎的说着说着就到了皇嫂身上?再一看太子,仿佛被噎了一口似的,面上极力维持着稳重。
睿王也是一脸尴尬的左看看郁华右看看太子,左右为难,要说他大哥和三哥不对头,那已经不算是什么新鲜事了,如今郁华提到皇嫂的事情,他也觉得难为情。
这其中自然是有原因的:太子如今二十八岁,按说这个年纪也该收纳了几个侧妃,可是如今东宫里除了一个板正的太子妃之外,连一个良娣都不曾有,这都要归于颇为凶悍的太子妃了。
太子妃乃是当朝守关重将护西伯姜庭的嫡女姜涵柔,姜庭给女儿起这个名字原本是希望她能涵养温柔,可惜他夫人早逝,唯一的女儿交由侧室抚养,侧室也是个不尽心的,姜涵柔自小便和习武的哥哥们一块玩耍,天天扮成个男娃跟人打架摔跤,又是因为出生在伯爵府里头,自然而然养成了跋扈的性子,要说太子再不济也不能娶个这样的正妃,然而当时正值立储的档口,护西伯手里的兵权是一个不容小觑的砝码,再加上太子也不甚考究过姜涵柔其人,等到行完了大婚之礼,封了妃入了典籍,太子才后知后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