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哥的征途
早在隋文帝杨坚时代,有位叫安伽陀的道士就曾经进言,说“当有李氏应为天子”,意思是有姓李的要夺姓杨的天下。安道士给杨坚的解决方案是—杀光国内的姓李的人[18]现在看来,这样的谶言[19]似乎非常荒诞不经。然而古人却对此深信不疑。前车之鉴就是曹操那个怪异的梦境—三马同槽。曹操生前,曾以为三马就是西北的马腾、马超、马岱父子三人,于是找机会杀掉了马腾,也自以为为自己的子孙后代除掉了后患。然而曹操没有料到的是,他去世几十年后,代魏而自立的是司马氏家族,恰好印证了那个怪异的梦。
跟曹操一样,杨坚也做了一个梦,梦见洪水包围了长安城。
到底是谁,既姓李,又有水?这个人一定是大隋最大的威胁。
不过,终杨坚一朝,他都没有对这个谶言有太过激的反应。
乱世的隋炀帝非常害怕,他不由得想起了这个谶言,也想起了父亲的那个梦境。
躺枪的人,是李穆的儿子郕(g)国公李浑(自称李陵之后)。
已经被天下各路英雄好汉搞得风声鹤唳的隋炀帝杨广,找了个借口将李浑灭门,李浑的妻儿老小三十二口全部被处死。然而,隋炀帝不知道,姓李且名字里面带“水”的,还有一个人—他的表哥李渊。
李渊,比杨广大三岁,二人同为独孤信家的外孙,亲姨表兄弟。
作为八柱国之一的唐国公李虎的嫡孙,李渊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因为父亲李昞(bǐng)早亡,年仅六岁的李渊,就承袭了唐国公的爵位。公元581年,年仅15岁的李渊,目睹了姨父杨坚废黜北周静帝,建立大隋。因为亲戚关系的缘故,以及唐国公位置的尊贵,李渊为杨坚所器重,在隋文帝宫中担任了千牛备身[20]。之后的很多年,李渊又在很多地方历任太守(市长)、刺史(省长)等职务,当然也曾经在中央担任殿内少监(负责皇宫仪仗)以及卫尉少卿(负责皇家兵器库)。从基层到高层,从地方到中央,不断的“之”字形发展路径是一种科学的晋升模式。这样的职场发展途径,让李渊得到了业务上的锻炼。更加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李渊结交了朝野上下广泛的人脉。
公元617年,也就是隋炀帝大业十三年,李渊调任太原留守兼晋阳宫监,成为太原地区的军政一把手。
实际上,这一年极其不平静。
自从六年前王薄起义之后,遭受隋炀帝暴政和徭役最为繁重的山东、河北、河南、江淮的各地农民军,像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发展。饥民造反,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种押宝式的赌注。在这片沃野千里的黄淮海平原上,最多的时候,活跃着多达100多支农民军队伍。在同隋军的交战过程中,农民军之间不断进行兼并、招降、合流,最终剩下了比较大的三股势力:河北窦建德、河南翟让李密的瓦岗军以及江淮的杜伏威。如同一众创业型小公司,经过几年的自然竞争,最终合并为几个大公司,而原来的小公司则入股大公司成为股东。这样的经营模式,有利于集中优势兵力对付隋军。
此时的隋政权,事实上已经被义军分割成了三个首尾不能相顾的政治中心,都城长安留守的是杨侑[21],东都洛阳留守的是杨侗[22]和权臣王世充,而隋炀帝杨广本人则被困在江都。
这一年的正月,窦建德农民军在河北建立政权,后自称夏王。
同年二月,地方实力派,朔方梁师都,马邑刘武周,起兵反隋。
同年三月,瓦岗军开始围攻东都洛阳。
同年四月,地方实力派,兰州薛举,武威李轨,南梁萧氏王族萧铣(兰陵萧氏),相继起兵反隋。
我们用一张图来简单示意一下当时的复杂局面。(如图4-1)
图4-1 公元617年的复杂局面
虽然城头变幻大王旗,全国形势乱哄哄,但却没有乱了李渊的心智,他始终在观望。他在等待一个机会,或者说一个借口。很多人都认为,李渊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然而,站在李渊的角度上,却不能这么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