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排行周排行月排行日推荐周推荐月推荐

(5)天子会盟朝礼。西周会盟之礼,主要有杀牲、执牛耳、昭大神、读载书、歃血、加书、坎牲与埋书仪式程序,这已为许多学者论及,但盟之前的“会”仪式似乎被人们所忽略。盟之前的“会”,就应当包括举行朝礼在内。《国语·晋语》中叔向称“成王盟诸侯于岐阳”。在进行盟礼之前,诸侯就应该按朝礼仪式朝见成王。“朝”是基础,“盟”是结果。《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载叔向语:“会朝,礼之经也。”会与朝并称,可见会盟中的朝礼非常重要。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记载鲁庄公与齐桓公等会盟,其中提到盟之前庄公会桓公而“升坛”。何休注:“会必有坛者,为升降揖让。”这说明当时在坛上先行朝礼,然后再行盟礼。诸侯会盟朝礼可见一斑,它沿袭的是西周这种朝礼方式。天子与诸侯会盟朝礼当然也不例外。

(6)锡命朝礼。西周天子封赏诸侯常用锡命之礼。金文可见者,诸如《应侯见工钟铭》《宜侯矢簋铭》《白晨鼎铭》《虢季子白盘铭》等。《诗经》中亦有《采菽》《崧高》等诗与此相印证。锡命过程中诸侯必须对天子行朝礼,所以《采菽》称“君子来朝”。诸侯因朝而有赐,所以修尊卑之礼。锡命朝礼于此可见。

(7)诸侯间朝礼。《左传·昭公十三年》载叔向语:“间朝以讲礼。”杜预注:“三年而一朝。”竹添光鸿云:“是间朝者,间二岁也,非间一岁。”这种“间朝”被称为“明王之制”,实际上指的是西周所曾实行的制度。

(8)诸侯会盟朝礼。诸侯之间会盟必然行相朝之礼。西周诸侯会盟,如《左传·隐公三年》提到“卢之盟”,杜预注:“卢盟在春秋前。”这是齐、郑两国国君会盟,一定行会盟朝礼,见前所述。《左传·僖公二十年》:“王子虎盟诸侯于王庭。”王子虎,王卿士,地位等同于诸侯,因而是诸侯与诸侯相盟,行朝礼完全可能。

(9)诸侯世相朝礼。《春秋》与《左传》等文献中尚有这种朝礼的记载。《春秋·襄公三年》:“公如晋。”《左传》:“公如晋,始朝也。”杜预注:“公即位而朝。”《周礼·秋官司寇·大行人》郑玄注:“父死子立曰世。凡君即位,大国朝焉,小国聘焉。”指的是这种情况,西周时存在是可能的。

(10)时事朝礼。《左传·襄公二十八年》:“邾悼公来朝,时事也。”《左氏会笺》说是“四时朝聘”,不明确,应是按时定期行朝礼。

(11)遇朝礼。《春秋·隐公四年》:“夏,公及宋公遇于清。”《礼记·曲礼上》:“诸侯未及期相见曰遇。”行遇礼时也一定行朝礼。西周的诸侯遇朝礼也一定存在。

3。西周朝制的礼仪特点

西周朝礼在先秦文献中已无系统的记载。然而,依据比较零散的材料,尚能看出一些大概。它的礼仪形式与觐礼确实不同,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

《礼记·曾子问》载:“曾子问曰:‘诸侯相见,揖让入门,不得终礼,废者几?’孔子曰:‘六。’请问之。曰:‘天子崩,大庙火,日食,后夫人之丧,雨沾服失容,则废。’”戴震据此而认为诸侯之间相朝在宫中庭院,这是对的。如果是这样,《左传·昭公十七年》说“小邾穆公来朝,公与之燕”也是在宫中朝廷。这应当与西周诸侯之间相朝的地点相同。但也有的在宗庙中,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公在楚,释不朝正于庙也。”但杜注云:“释,解也。告庙在楚,解公所以不朝正。”还是用了非“正礼”。

二是在都城外“为坛”行朝礼。《逸周书·王会解》:“成周之会,坛上张赤弈阴羽。”《仪礼·觐礼》所载“四门坛”即都城外之坛。《左传·庄公二十一年》载:“王巡虢守,虢公为王宫于蚌。”这用的是西周之制,即殷国。《周礼·秋官司寇·大行人》:“十有二岁,王巡狩殷国。”金鹗认为:“天子巡狩,诸侯随时分方而朝者,一年而周也。今殷国不周行四方,止在一处,岂有仅会一方而三方不会乎?”意思是说:天子巡狩随时分区域进行,一年便完成巡狩四方的职责;殷国则巡狩一方,但各方诸侯聚集于此。这种看法是正确的。

①具体活动礼仪形式。主要有:

其一,告庙之仪。西周天子或诸侯进行重大行动之前一定举行告庙之仪,如《逸周书·世俘解》说武王接受缴获的殷朝九鼎后,“乃翼矢圭、矢宪,告天宗上帝。王不革服,格于庙,秉语治庶国”。诸侯行朝礼也是如此。诸侯朝天子,在临出行之前,要举行告庙之仪,“必告于祖,奠于祢,冕而出视朝。命祝史告于社稷、宗庙、山川,乃命国家五官而后行,道而出。告者五日而遍,过是非礼也。凡告用牲币,反亦如之”。不仅朝天子,诸侯之间相朝也是如此。《礼记·曾子问》说:“诸侯相见,必告于祢。朝服而出视朝。命祝史,告于五庙,所过山川,亦命国家五官,道而出,反必亲告于祖祢,乃命祝史,告至于前所告者,而后听朝而入。”

因为西周天子、诸侯都非常重视行朝礼活动,所以他们举行告庙的仪式都是非常隆重的。虽然朝天子与朝诸侯的仪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举行告庙的目的是一致的,都祈求祖先保佑他们的朝见获得成功。

上公之礼:……其朝位,宾主之间九十步,立当车轵;……诸侯之礼……朝位,宾主之间七十步,立当前疾;……诸子……朝位,宾主之间五十步,立当车衡。

其三,行朝礼之仪。诸侯朝见天子都有固定位置,《逸周书·王会解》有详细描述。不过,分别由天子“揖定”,即由天子行作揖礼来确认。《周礼·秋官司寇·司仪》:“诏王仪,南向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郑玄注曰:“谓王既祀方明,诸侯上介皆奉其君之旗置于宫,乃诏王升坛,诸侯皆就其旗而立。诸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东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西阶之西,东面北上;诸子门东,北面东上;诸男门西,北面东上。王揖之者,定其位也。庶姓,无亲者也。土揖,推手小下之也。异姓,婚姻也。时揖,平推手也……天揖,推手小举之。”区别不同类别诸侯行不同作揖礼。

在这之后,诸侯按次序行朝礼:“及其摈之,各以其礼,公于上等,侯伯于中等,子男于下等。”即由摈引导,各自执玉向前面对天子行跪拜礼。所谓“等”,即放置玉的地方:“坛三层,深四尺,则一等一尺也。”

如果是行常朝礼,朝臣朝见天子也有固定的位置。《周礼·夏官司马·司士》:

正朝仪之位,辨其贵贱之等。王南向,三公北面东上,孤东面北上,卿大夫西面北上;王族故士、虎士在路门之右,南面东上;大仆、大右、大仆从者在路门之左,南面西上。

《射人》所述朝位与《司士》相同。《司士》没有常朝之位,《射人》可以补其不足:“诸侯在朝,则皆北面。”

《周礼·秋官司寇·司仪》所述诸侯之间行朝礼之仪省略了在宫中拜见过程,重点记述了“将币”“授币”“送币”的经过程序,地点在宗庙,那应该是诸侯之间行朝礼之仪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君受朝君之礼”,贯穿始终:

及将币,交摈,三辞;车逆,拜辱;宾车进,答拜;三揖三让。每门止一相,及庙,唯上相入。宾三揖三让。登,再拜受币。宾拜送币。每事如初,宾亦如之。及出,车送,三请三进,再拜。宾三还三辞,告辟。

其四,接待宾客的飨、食、燕三仪。对于前来朝觐或聘问的诸侯,接待时,往往施行飨、食、燕三仪。刘雨已经提到金文中有关飨礼的记载颇多,如《天亡簋铭》《征人鼎铭》《大克鼎铭》《虢季子白盘铭》等。记飨礼分别用“飨”“飨酒”“飨醴”“大飨”等词语。有“飨”必有“酒”,说明和燕礼相关。直接记述燕礼的,一定用“饮”和“酒”来记载。如《小盂鼎铭》:“三左三右多君人服酒……三周人服酒……三事大夫人服酒……”《高卣盖铭》有“王饮西宫”的记载,当和燕礼相关。《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描述了西周幽王宴会诸侯大臣的情形,其中“宾之初筵,左右秩秩”指的是行燕仪之礼。《周礼·秋官司寇·掌客》:礼上公“三飨、三食、三燕”。又云侯伯三飨、再食、再燕。子男一飨、一食、一燕。褚寅亮认为飨、食、燕的区别在于:

飨重于食,食重于燕。飨主于敬,燕主于欢,而食以明善贤之礼。飨则体荐而不食,爵盈而不饮,设几而不倚,致肃敬也。食以饭为主,虽设酒浆,以漱不以饮,故无献仪;燕以饮为主,有折俎而无饭,行一献之礼,脱屦升坐以尽欢。此三者之别也。飨、食于庙,燕则于寝,其处亦不同矣。

从顺序上看,先飨,次食,再次燕。三飨、三食、三燕,则先一飨,次一食,次一燕;又再飨,再食,再燕;又三飨、三食、三燕。

飨礼有大牢有酒,行九献或七献、五献之礼。献,“进也,进酒于宾”。而“客答之曰酢”。主人再先饮,劝宾饮,谓之酬。献、酢、酬,合称一献。西周接待宾客,上公九献、侯伯七献、子男五献。食礼以饭为主,烹大牢,食礼有举,亦称食举。郑玄说:“举,牢肺正脊也。”上公九举。郑玄注:“举牲体九饭也。”九饭,一手谓之一饭。九饭即九手,“按古者饭以手,凡礼食有饭数,一手谓之一饭,一饭三咽”。侯伯七举,子男五举。燕礼,仅存诸侯燕其臣之礼,见载于《仪礼》。天子之燕礼,以及诸侯燕诸侯之礼文献已亡佚。

其五,乐舞之仪。行朝礼用乐舞。先说乐曲,天子迎送宾客用《王夏》《肆夏》。诸侯迎宾客用《肆夏》,送宾客用《陔夏》。《仪礼·燕礼》“记”云:“若以乐纳宾,则宾及庭,奏《肆夏》。”《仪礼·大射》:“宾醉,北面坐取其荐脯以降,奏《陔》。”郑玄注:“《陔夏》,乐章也。”从乐器的使用来看,钟、鼓皆用。

诗乐,天子与诸侯相见用《颂》。比如《诗经·周颂·时迈》之《小序》就说:“巡守告祭柴望也。”姚际恒称为“朝会之歌”。诸侯之间相见用《大雅》。《左传·襄公四年》:“穆叔如晋,报知武子之聘也,晋侯享之……工歌《文王》之三,又不拜。”穆叔不敢行回拜礼的原因是:“《文王》,两君相见之乐也。”这是西周遗制。

行舞。《仪礼·燕礼》:“若舞则《勺》。”《礼记·文王世子》:“(天子)反,登歌《清庙》……下管《象》,舞《大武》。”如王国维所说:“有管则有舞,舞之诗,诸侯《勺》,天子《大武》《大夏》也。”诸侯宴宾客行舞情形,《左传·襄公十六年》:“春……晋侯与诸侯宴于温,使诸大夫舞。”大夫所舞为何乐曲没有说明,但当时存在诸侯之间相朝用舞则是客观事实,应当用的是西周之舞。

此外,还应有行享献、送别、返国诸仪。比如诸侯行朝礼,返国亦有一套礼仪。《左传·桓公二年》:“冬,公至自唐……反行饮至(饮至礼),舍爵,策勋焉,礼也。”

②具体礼仪物质表现形式。西周朝礼对朝服、车、旗、器等也有非常严格的规定。

《顾命》记康王即位时在祖庙之外停留车路情况:“大辂在宾阶面,缀辂在阼阶面,先辂在左塾之前,次辂在右塾之前。”郑玄认为大辂即玉路,“缀,次。次在玉路后,谓王路之贰也”。缀路是玉路的副车;先辂即象路。次辂,是象路的副车,与玉路的副车位置刚好相对:一个是在路门内东北面,一个是在路门内西北面。可以看出缺少《巾车》所述的金路、革路、木路。对此郑玄认为是“主于朝祀而已”。《巾车》说“玉路以祀”“象路以朝”,就是这个意思。孙星衍对缺少金路还有一个解释,即“朝于五礼属宾礼,时诸侯受朝则金路以宾,亦宜陈之。盖此时丧中受朝,不迎宾,无所用金路也”,非常有道理。

除了天子之外,其他人的车也有定称:诸侯称路车,大夫称轩车,士称饰车。诸侯行朝礼乘路车。诸侯的路车有的是天子赐予的。按规定,诸侯朝贡是不贡献“车服”的。

“诸侯建旗,孤卿建旃,大夫士建物”。天子接受诸侯朝觐,众诸侯亦先树旗于各自之位,乃就旗而立。诸侯朝见诸侯也要在指定场所,在各自车上树立旗帜。

其四,玉瑞。行朝礼用圭、瑁、璧等。《国语·周语上》称:“古者,先王既有天下……为贽币、瑞节以镇之。”瑞节就包括玉瑞。《周礼·春官宗伯·大宗伯》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这是说五等诸侯朝见于王或自相朝见时所执玉瑞情况,这类玉相当于贽。

瑁,是与圭有关联的玉器。方四寸,下部有三角形的缺口,与圭的上端相合。它的作用主要有:一是用于接受诸侯朝见,二是合符信,即可以验证诸侯所执之圭的真伪。《尚书·周书·顾命》孔颖达疏有一段更为清楚的说明:

书友推荐:重生之娱乐圈大导演熟女记四方极爱书记妈妈倪楠众香国,家族后宫回归之美母俏姐后宫催眠日记娱乐圈的不正常系统(修正版)被我催眠的一家人(无绿修改版)签到十年,我成圣了我的道家仙子美母只想当侯爷,奈何妻妾想打天下斗罗大陆之催眠武魂美母的诱惑债务偿还系统韵母攻略房客(糙汉H)影视大世界之美女如云女神攻略调教手册人生如局
书友收藏:娱乐圈的无耻统治者我的教授母亲(高冷女教授)父债子偿斗破之淫荡任务我的冷傲岳母和知性美母因为我的一泡精液成为了熟女便器 (无绿版)娱乐圈的不正常系统(修正版)我的道家仙子美母我的冷艳教师美母和明星校花女友变成同学们的性奴竟是一个熊孩子的策划影视大世界之美女如云影综:人生重开模拟器妈妈陪读又陪睡叶辰风流(幻辰风流)智娶美母众香国,家族后宫我的美母教师我丰乳肥臀的瑜伽教练母亲和保守的翘臀长腿女友被得到催眠APP的猥琐大叔调教成了专属肉便器美母的信念豪乳老师刘艳妈妈又生气了我的人渣指导系统(加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