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排行周排行月排行日推荐周推荐月推荐

当代学者陈梦家同意三门三朝说,李学勤同意五门三朝说。

从《觐礼》所述内容来看,“受舍于朝”的“朝”与西周门朝制度相关确定无疑,但是不是如李心传所认为的那样当“外朝”来理解呢?如按任启运《朝庙宫室考》所附《天子五门三朝庙社图》,应该指雉门之内,应门之外。宗庙就在路门之外,应门与雉门之东,很显然,处于治朝的位置。

如按戴震的看法“君臣日见之朝谓之内朝,或谓之治朝,或谓之正朝,在路门外庭”,也是一样。胡培晕也认为:“然则受舍于朝,即治朝也。庙在治朝之左,故郑玄谓受次于文王庙门之外也。李氏以朝为外朝,非矣。”

李学勤、宫长为等研究《小盂鼎铭》,证明西周门朝制度,亦可补文献记载之不足。宫长为、刘健认为《小盂鼎铭》中“大庭”即外朝,“中庭”即治朝。记“中庭”的铭文,如:“……入三门,[立]中庭,北向。盂告。”中庭“治朝”义明显。

由此看来,“受舍于朝”中“朝”当作“治朝”理解为好,而“受舍于朝”,即是在治朝接受天子赐舍之意,赐舍也一定伴随着一定仪式。这是行觐礼之前一定要有的程序。要求“同姓(诸侯)西面北上,异姓(诸侯)东面北上”,是指具体“受舍于朝”仪式中诸侯的位置。

其五,行觐礼之仪。到了行觐礼那一天,先由侯氏的下介,天子的未摈、上摈传达给天子,即《觐礼》所谓“啬夫承命,告于天子”。得到同意的答复,诸侯才能入庙门觐见天子,如《觐礼》云:

侯氏入门右,坐奠圭,再拜稽首。摈者谒。侯氏坐起圭,升,致命,王受之玉。侯氏降,阶东,北面,再拜稽首。摈者延之,曰:“升!”升成拜,乃出。

从行觐礼的仪式来看,与《仪礼》所述燕礼、聘礼等均有所不同,比较突出的是“王无答拜”形式。对此,亦有学者解释为“此见王礼,视侯礼为严也”。这是非常明显的。

此外,如凌廷堪所述:“《觐礼》不云还玉。”与郊劳不同,行觐礼究竟有否还玉之节?

原来,天子对诸侯有戒心,“还玉”已经成了天子与诸侯关系真诚与否的试金石。

其六,行享献之仪。《周礼·秋官司寇·大行人》说:“庙中将币,三享。”《觐礼》则书为“四享”,郑玄认为“四当为三”。享,亦为献意。三享即向天子行享献贡品之仪三次。具体仪式《仪礼·觐礼》载为:

四(三)享,皆束帛加璧,庭实唯国所有。奉束帛,匹马卓上,九马随之,中庭西上。奠币,再拜稽首。摈者曰:“予一人将受之。”侯氏升,致命,王抚玉。侯氏降自西阶,东面授宰币。西阶前再拜稽首,以马出,授人,九马随之。事毕。

第一次享献是在玉帛之外加上十匹马,第二、三次则是本国特产。

其七,请罪之仪。这实际上是诸侯向天子述职待罪之仪。郝敬说“觐享既毕,黜陟未分,惧王或谴,乃右肉袒请事”,即是此意,也是行觐礼的主要目的之一。这种请罪亦有固定的模式,如《觐礼》:

乃右肉袒于庙门之东。乃入门右,北面立,告听事。摈者谒诸天子。天子辞于侯氏,曰:“伯父无事,归宁乃邦!”侯氏再拜稽首,出。自屏南适门西,遂入门左,北面立。王劳之,再拜稽首。摈者延之,曰:“升!”升成拜,降出。

按郑玄注:“右肉袒者,刑宜施于右也。凡以礼事者左袒入。”侯氏为了表示向天子谢罪,故右袒。江永《乡党图考》:“《觐礼》侯氏请事右肉袒,与寻常左袒者不同,谓刑宜于右也。古人自是有左袒、右袒之法。”诸侯两次“再拜稽首”,行臣礼。天子慰劳诸侯,待之以客礼。这直接体现了“宾客之礼主于敬”的原则。

其八,赐命之仪。《觐礼》所述,属于在诸侯下榻的馆舍中行赐命礼。诸侯要在舍门之外迎接天子使者,“再拜”。所赐之物摆设有固定位置:“路(车)先设,西上;路下四,亚之。重赐无数,在车南。”由王公重臣奉箧服,并将“命书”即策命之书放在上面。赐命时,大史代表天子居于右位,诸侯则不断变换受命之位,或升或降。“傧使者”“傧大史”成为最后程序。

齐思和认为,古时赐命之礼,礼书中唯《礼记·祭统》略记其梗概,可注意者有四点:必行之于太庙,一也。君立于阼阶之南,南向,所命北向,二也。史执册命之,三也。所命再拜稽首,受书以归,而舍奠于庙,四也。但也有学者认为这应当是诸侯爵禄其臣之礼,《周礼》所述的才是天子锡命之礼。

实际上,《仪礼·觐礼》《礼记·祭统》和《周礼·春官宗伯》之《大宗伯》《小宗伯》《内史》所述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互为补充,正可以成为我们研究西周锡命礼的主要文献依据,不可偏废三者任何一方。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看到这三者毕竟各有侧重:《觐礼》所述锡命并不在太庙,王也未出席仪式,很显然不是锡命正礼。《祭统》重在阐发锡命礼的精神内涵。《周礼》的视点则集中在与锡命相关人员的职责上。

结合西周铜器铭文所载西周锡命礼内容,吸取陈梦家、齐思和、陈汉平等学者成果,其正例应为:

甲,受命于太庙。除《祭统》外,《白虎通·爵篇》云:“爵人于朝者,示不私人以官,与众共之义也。封诸侯于庙者,示不自专也。明法度皆祖之制也,举事必告焉。”以郭沫若考定一百六十二器为西周物,记载周王锡命有五十五器,即令鼎、小盂鼎等,除二、三次之例外,大多都在周宗庙举行,与文献记载不悖。

乙,锡命礼仪。王即位,某右某入门(或某人右某,或某内右某),立中廷,北向。史某(尹氏)受(授)王命书,王呼史某(或内史某、尹氏、乍册尹,或王者亲命)锡命某,王若曰(或作王曰,或作曰)。曰字以下为册命内容。穆王时《卫簋铭》:

隹廿又七年三月既生霸戊戌,王才周,各大室,即立,南伯入右裘卫,入门,立中庭,北向。王呼内史赐(锡)卫(缁)市、朱黄、銮。卫拜稽首,敢对扬天子丕显休,用作朕文祖考宝簋,卫其子子孙孙永宝用。

丁,受命礼仪。包括受命礼及觐礼。记受命者拜手稽首,受命册,佩以出,反入觐璋,敢对扬天子丕显休命。

戊,受册而归。记受命者受命册以归,用作祖某女比某考某母某宝蹲彝,铭刻嘏辞,用以为自己祈福禄眉寿,并祈愿世代子子孙孙永宝用。

其九,飨、食、燕之仪。《觐礼》仅言飨礼,实际上也应包括食、燕之礼,前面《西周朝礼》一节已经提到。

从完成觐礼的整个过程来看,诸侯在接受郊劳之前,还应有告祖、奠祢,以及入王畿后誓众、谒关人、习觐享、展群币之仪,及归,应施行送别之仪,但《觐礼》没有,或许是在其他礼仪中已经提到,就不必重复说明。此外,觐礼“天子不下堂”迎接诸侯,被认为是与朝礼的重要区别之一。所谓觐礼“主乎严”,就体现在这里。

上述觐礼之仪,属于在王畿之内施行的。王畿之外,也有一套仪式。由《觐礼》所述可知,举行这种仪式与王畿行觐礼确实不同。一是礼仪方式不同,它必须是在王畿之外,或时会、或殷同、或巡守时才采用的。二是要临时“为宫为坛”,还要“加方明”,力图创造一种在“畿内庙受”的氛围。三是与礼“四渎”、“礼山川丘陵”结合起来,但又不是“祭天”。

其二,车。《觐礼》云:诸侯入觐要“乘墨车”。郑玄注:“墨车,大夫制也。乘之者,入天子之国,车服不可尽同也。”诸侯为何要乘大夫车?张尔岐认为:“今乃乘大夫之墨车者,以金象等路,皆在本国所乘,既入天子之国,方服裨冕以朝,不可更乘此车,同于王者。故(郑)注云:车服不可尽同也。”要求非常严格。

诸侯的车,有的是天子赏赐的,如《作册麦方尊铭》记昭王赐邢侯车:“侯易(锡)者(诸)杨臣二百家,剂用王乘车、马。”即可证。

其四,圭、玉。诸侯介圭,由天子所赐予。《诗经·大雅·崧高》言及申伯觐见周王,周王就“锡尔介圭,以作尔宝”。诸侯觐见天子一定要带着介圭。《诗经·大雅·韩奕》记韩侯觐见周宣王之事,其中就有“韩侯入觐,以其介圭”句,说明介圭在诸侯行觐礼时特别重要。

《觐礼》提到玉有17处,分别称为玉、璧、圭、璋、琥、璜。从诸侯行觐礼的礼仪过程来看,瑞玉发挥着其他礼器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郊劳之仪,王使者授玉,诸侯受玉还玉,蕴含着天子尊重诸侯身份的“命圭”形式,以及“轻财重义”意义。行觐礼之仪的“奠圭”,“王受玉”,郑玄认为是“轻财”,但也不应否认还具有显示双方尊卑关系的用意。在维护天子与诸侯的政治关系上,“玉”执行着特殊任务。

如《觐礼》所述,在畿外行觐礼的“坛”上,玉还具有另一项作用:即与木制成的“方明”相配,表示礼神之意,《觐礼》云:

方明者,木也,方四尺。设六色,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玄,下黄。设六玉,上圭,下璧,南方璋、西方琥、北方璜、东方圭。

六玉的设置虽然是为了装饰“方明”的,但由于有了“玉”,更增添了浓重的神圣感,给觐礼涂抹上了一层深沉的宗教色彩。

书友推荐:端庄美艳教师妈妈的沉沦无绿修改版债务偿还系统神女逍遥录吾弟大秦第一纨绔穿越影视万界之征服人间政道小欢喜之群芳乱欲妈妈的欲臀(重生之我的美艳教师妈妈)重生之娱乐圈大导演美母的诱惑伏特加与曼特宁戏里戏外(1v1)H韵母攻略被我催眠的一家人(无绿修改版)婚后心动:凌总追妻有点甜仙子的修行·美人篇母上攻略续(白虎版)一屋暗灯神豪的后宫日常签到十年,我成圣了
书友收藏:四合院之啪啪成首富蛊真人之邪淫魔尊邪恶小正太的熟女征服之旅美母的信念冷艳美母是我的丝袜性奴我的美母教师人妻调教系统我的冷傲岳母和知性美母因为我的一泡精液成为了熟女便器 (无绿版)韵母攻略我在三国当混蛋众香国,家族后宫赛博经纪人端庄美艳教师妈妈的沉沦无绿修改版掌中的美母穿越影视万界之征服父债子偿女神攻略调教手册母上攻略被我催眠的一家人(无绿修改版)叶辰风流(幻辰风流)、明星校花女友变成同学们的性奴竟是一个熊孩子的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