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从不故步自封,盖茨永远不忘吸取经验和教训。微软公司之所以能立于不败之地,比尔·盖茨之所以能长期占据世界首富的位置,不是他没有缺陷、没有漏洞,而是他能从过去和现在的项目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从消费者使用微软产品的经验中学到有用的东西。
对盖茨而言,创新就是一笔财富,通过不断创新、信息反馈和交流能取得巨大进步,而拥有大量庸才的公司很容易退化成一个由傲慢的、极端独立的个人组成的混乱的集体,他们不分享知识,不吸取过去的教训,敢于突破技术上的瓶颈。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盖茨一直注重从过去和现在的项目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从消费者使用微软产品的经验中学习到有用的东西。各小组也更加努力地分享项目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的知识,开发一些多个项目可以运用的构件,分享和标准化节省了工程成本和测试成本,使产品更适合于消费者使用,并减少了用户支持人员的需要。
为方便这些工作,盖茨采用了很多方式方法。据报道,2005年,微软推出了最新的车内电脑设备软件。分析师预期,到了2006年,将近50%的新型车种,以及90%的豪华车种,都将具备部分的互联网效能。目前已有数十家汽车制造商和电子公司,开始在这个新兴市场中层开打地盘角力战。
盖茨接着针对汽车软件推出他的windowsCE第三代版本。WindowsCE第一代是用AutoPC,这是一种结合了汽车音响、手机和个人数码助理元件,由声音控制的设施。微软的汽车业务部门总经理麦肯兹表示,新款的windowsCE,可以用在各式各样的汽车设施上,好比说是简便型、类似通用汽车OnStar。的按钮流动服务系统等。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推销,配备WindowsCE电脑的车子也不过才数千辆,但是麦肯兹说,微软对这一系统继续更新改造,未来这项业务也会逐步拓展开来的。
另外,微软还推出了一套et,这是微软希望汽车制造商和其他的公司能采用的in—Car标准规格。
et是微软根据开放式的电脑业程序语言为基础的标准规格模式,根据et,使用者任何时候可以在住处、办公室和汽车之间互相自由通信,并且能够经由不同的设备,像是传呼机和桌上型电脑来进行讯息交换,毫无疑问,所有这一切都是微软公司创新活力的表现。
许多研究结果证明,每一位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有创新的能力,做出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来,于别人无心之处创造奇迹。
创新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创新思维使得比尔·盖茨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巅峰。
拥有巨大财富的盖茨依旧踌躇满志,创新的脚步没有停止。未来的时代不仅是多媒体时代,更是网络时代,面向新的世纪,网络就是计算机,计算机就是网络。比尔-盖茨是手握电脑的时代预言者,他将统治企部信息世界。而他正在一步步地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微软公司的创新能力使得它直到今天仍然像一家小公司那样及时跟进,不断向新领域扩大,向新目标靠近。即使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比尔·盖茨也不会放弃努力,停止脚步,他总是这样告诫“帝国”的职员们:即使全无对手,微软仍需努力。而他自己永远站在微软的旗舰上,高举着向前进攻的战旗。
迈入2000年以来,尽管官司缠身,麻烦不断,但在盖茨的领导下,微软前进的脚步仍是一点都没“软”。2000年2月,微软推出一款无线上网的平台微软动态开发者软件(MiobileEXPlorer),以便让用户不论在何时、处于何地、使用何种器材都能获得所需求的资讯。同年4月20日,微软又推出专供掌上型电脑使用的第三代新型软件,对掌上电脑领导厂商三康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这款结合微软软件及惠普、卡西欧电脑及康柏电脑等业者共同开发的“口袋”型个人电脑,可以在MP3音效平台上播放音乐、阅读电子书,并能收看部分的影讯资料,竞争对手Palm掌上型记事本所有的搜寻个人的亲友联络资料、备忘录、行程安排表等功能“口袋电脑”也都包含在内,也可以通过“口袋电脑”上网。国际数据研究公司的分析员黛安娜认为,微软正逐步迎头赶上。据调查,2003年,微软的市场占有率增加到48%,三康则滑落到.50%。
与此同时,2000年4月,微软又在美国推出了视窗操作系统的最新消费者版本,这个版本装置具有更多的互联网和多媒体特色。微软消费者视窗部门集团产品经理尚福特说,微软看到数字娱乐市场的蓬勃发展,已开始转向新产品路线,例如能从互联网上抄录、储存及播放激光唱片,以及下载数码歌曲的情趣媒体机。比尔·盖茨指出:“我们正在研究家庭用户要做的,他们要做什么及趋势是怎样的,这种快速取得的趋势已经出现,这正是未来的一个好的机会。”
创新意识带领比尔·盖茨永远乐于追求新目标。“在电脑软件强烈的竞争市场中,只要你一打盹,成功的机会转眼即逝。”为此,比尔·盖茨给自己制定了一条座右铭:永远向新目标转移。
4.审时度势,淘汰的就不是你
微软公司把开发新产品作为全部事业的中心,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推陈出新,发挥自身的优势,力求变弱为强,审时度势,牢牢把握住了世界信息产业市场的未来。
微软像任何公司一样,它之所以能够有效的运行,就是因为微软人将竞争所需的各种技术能力和市场知识结合了起来,并且把他们的主意付诸到行动之中。产品开发是微软所有事业的中心,公司的存亡和盛衰关键在于新产品。
比如在20世纪90年代,如果微软没能推出Word和Excel的新版本,并把它们结合进Office套装软件的话,它的收益一定会下滑。仅仅为了维持它在操作系统上的销售额,微软就必须从MS—DOS迈进到Windows,现在它已经成功地开发了WindowsNT的两个版本,另外,种种迹象显示WindowsXP将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微软还必须源源不断地增添有用功能来说服其成百万的现有顾客购买产品的新版本,虽然旧版本对于绝大多数人已足够用。为了保持市场份额在未来持续增长,微软计划创建种类繁多的、结合先进的多媒体及网络通信技术的消费性产品。微软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公司是否能够继续增进其开发能力,并且建立更大、更复杂的软件产品和以软件为基础的信息服务。盖茨说:“微软还必须极大地简化这些中间产品,从而将它们成功地推销给世界上数十亿的新兴家庭使用者。”
微软一向在产品开发上显示出非凡能力,而且公司不断精益求精地完善和提高这些能力,因此得到回报自然在情理之中。
首先,产品开发组织有效地支持了微软的竞争战略,即为大众市场设计产品之后,通过提高原有功能或增加新功能的方式来逐步改善这种产品。微软还努力建设行业标准,然后利用这些行业标准在新产品上占据优势,各产品单位通过生产出一连串兼容的新产品和新版本来支持这个目标,使成百万消费者每次都支付额外的钱来更新换代。
其次,产品开发组织运作良好,是因为它的过程和目的与微软的文化和目标高度一致。程序经理和开发者有很大的自由,通过对产品设计和用户反映进行重复试验来发展产品特性。强调由各个专家单独做出决定,但在小组中共担责任、共同工作,从而将官僚式控制减少到最低程度。
第三,就像公司的整个组织结构一样,微软的文化也同样促成了这种将效率与灵活性完美结合的产品开发过程。各部门可以毫不费力地扩大它们的产品组合。每个人也可以自由地对他们所开发的产品做多次修改,并且变更或修改产品开发的过程和工具。然而,从整个公司来看,软件开发和其他关键活动有一个相当明确并有规律可循的过程。
灵活性在软件开发活动中尤为重要,因为在许多项目的初期很难推测产品最终会变成什么样,以及用户对产品功能会有什么反应。一个单一的高度结构化的开发过程不会一直有效,因为不管这个过程怎么好,与最终成功关系更大的却是优秀的创意、市场时机选择以及广告和顾客支持。然而,公司能够做到的是建立合适的产品开发过程,使它既能提供正好满足团体对设计试验所要求的结构体系,还能给他们创造的产品带来常常进射的意想不到的火花。这就要求微妙而有效的协调与交流。
第四,微软的产品开发方式集吸收信息反馈和学习为一体的开发过程机制。我们可以从对以下两者的分析中看到这些机制:即让用户积极参与产品规划,以及利用顾客支持数据来进行特性的选择和创意。像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程序经理和开发者广泛依赖于在可用性实验室里将特性原型化,测试者如何努力复制一个产品的功能用途,在重要新产品如indows95发布前要在顾客基地做大型测试,以及开发者和测试者如何在他们推出新产品后都要接听顾客电话作为顾客支持活动之一。
第五,微软的同步和稳定过程方式,使公司能够将创业早期松散结构的小团体方式升级,从而相对迅速且低成本地建立起复杂的软件系统。虽然现在微软的许多产品和项目都相当庞大,但他们却仍然继续像灵敏的小团体一样工作。我们相信,经过一些改进后,微软能够继续提高它的经营运作水平,建立起未来时代的复杂软件系统。
微软公司今日的成功,盖茨如今的百亿身价,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盖茨准确的市场定位和产品的推陈出新。而盖茨对未来形势精确的分析和其独有的战略眼光,不仅为微软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提了保证,也为盖茨自己的财富积累创造好了条件。
5.勇于突破自我,开创新局面
在微软应对市场风云变幻的各种举动中,一种声音可能更浅显而又简单地表达出盖茨心中的想法。这句话也是盖茨非常喜欢的微软公司企业文化中的一条内容:每天早晨醒来,想想王安电脑、想想数字设备公司、想想康柏,它们曾经都是电脑界叱咤风云的大公司,而如今却烟消云散了。一旦被收购,你就知道它们的路已经走到尽头了。有了这些惨痛的教训我们就常常告诫自己——我们必须要创新,必须要突破自我。
一切经营都不能墨守成规,不求应变,抱着固定的模式不放手。孙子日:“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市场竞争更是如此,只有以积极进取的态度、随机应变的才能、对待市场的千变万化,才能在商战中得时顺势,一往无前。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市场经济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从商者欲在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步。市场发生了变化,而自己仍然以老一套方式与人竞争,岂能不败?市场经济的每一次变动,都意味着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这种变动对从商者既是良机又是危机。临机而变,顺时而动,则事半功倍;临机不动,漠然视之,则势必遭到淘汰。
盖茨向来以悲观的论调来看待微软,即使是在微软最鼎盛的时期,他也一再强调微软离破产只有18个月的时间,想要继续风光地生活下去,那么就不能墨守成规。实际上,盖茨一直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应对市场的风云变幻,无论在任何场合、任何时候,只要是软件能发挥其效益的地方,他都会让微软顾及到。因此微软为手表开发软件,为电话开发软件,电视机、汽车上也有微软的产品。
20世纪90年代初微软公司凭借自己可以大幅提高生产力的Office套装软件击败了Lotus和WordPerfect,随后它又利用SQL数据库软件向甲骨文公司和IBM公司发起进攻,它希望用Windows2000操作系统取代太阳公司基于Unix的企业和网络服务器产品,以及利用一再改装的MSN在线服务超越雅虎(Yahoo)和华内在线,这些都是非常有说服力的证明。
最近盖茨也正在考虑另外一些值得突破的东西。像语音识别技术什么时候才能发展到人人普及的程度?像如何实现电脑与电话功能的整合。比如通过电脑察看未接电话,实现来电显示,呼叫转移,甚至透过电恼屏幕与之进行交互。盖茨正越来越认识到该领域的重要性,并正为此投人大量的研究。“我们每年投入的研发资金高达60亿美元,因此我们在做着更多的创新工作。正因为进行了高投入,我们就可以开发出那些有益于我们市场增长的新东西来。”盖茨解释道。
在别人眼里可能看起来比较遥远的课题,微软研究起来却津津有味。因为微软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让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设备都可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现在,盖茨先生已经准备好向全球的家庭客厅发起自己的最新攻势。在洛杉矶举行的推销活动上,他为第三代媒体中心电脑揭幕,微软希望它能率先在家庭娱乐市场杀开一条血路。
当然,数字家庭电子产品的整合可以不需要以个人计算机或微软视窗(Windows)为中心而通过其他方式进行。例如,行业组织——数字家庭工作组(DigitalHroup)正在尝试制定一个通用的标准,从而使来自不同产品商的多媒体设备能在一个家庭网络上天衣无缝地一起工作。“我们已经为传统的商务模式,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带来了全新的改变。我们关心自己的未来市场增长率,但我们更加关心我们的作为能够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变化。”盖茨说。
从旧前微软在市场变化的调整中可以看到,微软开始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盖茨说,消费市场的发展脚步正在超越商业领域,手机增加摄像头就是一例。他指出,商业发展方面遇到的问题,是需要在提升功能的同时保持与原有软件的兼容。
当然,微软发展得已足够大了,企业创新形态的改革似乎不足以提供公司再度飞跃的动力,微软太庞大了。IT行业最重要的新业务,都是通过实验和快速学习过程建立起来的。大公司在这两方面都做不好。他们在新市场不能充分开展实验,他们也不能以足够快的速度从结果中学习。微软正在试图改变这种状况。
盖茨说,这是个巨大挑战,但也是客户需要且企盼的。他此前说过,微软的最大竞争对手其实是微软自己已经打下的事业基础。也许会有人认为他的这种言论其实是在装腔作势。他也承认,诸如索尼、Linux、诺基亚、甲骨文及IBM都是我们的竞争对手。但微软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坐吃山空。已经有不少人对微软说:“你们今后搞不出什么新产品或新花样来了。”因此盖茨认为,至少在未来的十年中,微软会拿出行动来证明这种说法并无任何道理。
6.灵活取舍,不与对手硬拼
经商不是靠弯刀,而是靠智力。比尔·盖茨主张以智取天下,所以在纷纭复杂的商海大战中能够立于不败。
发挥自己的优势,通过收购兼并对手来使自己强大,也是比尔-盖茨聚积财富的手段之一。从创办以来,微软公司对于任何能够威胁其地位的公司,一般都是采取收购政策,假如,收购不成就给“胡萝卜”,希望对方合作。最后,合作不成则给其“大棒”,打压对手,以便趁它们还没有成为真正对手之前,将其扼杀。其中微软为了占领网络制高点,打败网景公司就是一个很生动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