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危急之忍:诸葛亮成就空城计
公元228年4月,诸葛亮率军北上,一举攻战了祁山,蜀军声势浩大,威震祁山南北。曹魏属地天水、南安、安宝三郡先后归顺蜀军。魏明帝曹睿亲临长安督战,魏军大针曹真率大军抵眉城抗击蜀军。蜀军前锋大将马谡,违反诸葛亮战前部署,被魏军趁机而入,致使街亭失守。诸葛亮得知街亭失守后,急忙调集军队,准备撤回汉中。诸葛亮分派仅剩的5000兵马去西城搬运粮草,这时得报司马懿统领15万大军已兵临城下。此时运粮士兵仅200余人,城中兵马不足3000,众人听到大兵压境,无不大惊失色。诸葛亮深知,处这绝境之地,若弃城逃跑,无疑会暴露实情,在15万大军面前,必然无法逃脱。于是,他神情自若地传令军士:“将城中所有战旗尽数放倒,所有兵士坚守城池,凡有擅自出入和大声喧哗者,一律斩首!”又命令将四方城门大开,第一城门处派20军兵扮作百姓,洒水扫街,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一切安排就绪后,诸葛亮头带方巾,身披鹤氅,带两名小童,持琴登城。诸葛亮边弹琴边饮酒,一付安然悠闲的神态,这就是忍功。
魏军先锋部队见状,不知虚实,急忙策马回报司马懿。司马懿听报随后来到城下,远远见到城上诸葛亮悠闲自得边饮边弹,二位小童站立身后,琴声悠悠不绝于耳。再看四处城门大开,每一城门处有一二十名百姓,在细心地洒水扫路,对魏军视而不见。见状,司马懿心中大疑。他对诸葛亮有很深的了解,认为素来谨慎行事的诸葛亮,从不弄险,今天见他如此安然,城中秩序井然,15万大军压城犹如不见,其中必有埋伏。司马懿越想越怕,急忙传令撤兵。司马懿之子司马昭是员虎将,见要退兵,急忙劝阻司马懿说:“诸葛亮手中可能无兵,必是在疑惑我们,不如让我带兵攻城,即可知虚实。”司马懿不准,15万魏军全部退却。诸葛亮见魏军远去,遂拍掌大笑,结果尽在意料之中。城中兵士见千钧一发之险,顷刻间化作乌有,不由得惊喜交加。诸葛亮含笑对余悸未尽的兵士们说:“司马懿素来知我谨慎,不曾轻易弄险,而今见我稳坐城头,安然饮酒抚琴,城门大开,百姓自若不慌,想必我定有奇兵伏于城中,所以不战而退了。此疑兵之计,是万不得已才用的,倘若随便用此计,一旦被敌人识破,必遭大败。”在众人的赞叹声过后,诸葛亮接着说:“司马懿急切中退兵,必然选择小路,可速去通告关兴、张苞二位大将设伏。”
不出所料,司马懿正率军沿小路向北退却,行至武功山时,忽听得山后鼓炮齐鸣,杀声震天,只见冲出一队人马,将旗上写着张苞。司马懿以为这是诸葛亮早已埋伏好的蜀军,急令魏军不许恋战,拼死冲杀,以生求路。刚刚冲出不远,又是一声号炮,只见一队蜀军从左路向魏军冲来,一看将旗是关兴的兵马。司马懿大惊,更加确信这一切都是诸葛亮预先的计谋,一时间不知蜀军到底有多少兵马。魏军已成惊弓之鸟,丝毫不敢停留,丢掉粮草重辎,沿路向山后溃逃。
司马懿哪里知道,蜀军的两路兵马总数不过5000,在此设伏,只是虚张声势,并未实战。这是诸葛亮利用司马懿疑心过重的心理,以几千蜀军,兵不血刃地吓退了司马懿的15万大军。诸葛亮在危急关头,能够沉稳安然,因人而宜,险度空城计,以兵不厌诈、虚张声势而退数十万大军,除足智多谋外,还有坚忍不乱的意志。
5、春花秋月何时了,忍字“知”多少
艺术家与政治家的生命情调截然不同,前者软弱,后者果敢;前者感情细腻,后者狡猾奸诈。如果二者相斗,艺术家除了写诗作赋外,其余的也只有忍的份了。
从古至今,艺术家或文人雅士给人的印象是感情丰富、浪漫细腻,这种人似乎与政治沾不上边,然而中国却出了好多位“艺术家帝王”,如陈后主、宋徽宗,最出色的当属南唐后主李煜了。
李煜本是文人,但依靠祖辈传下来的基业,这个南唐皇帝当得倒也逍遥快活,每天写写词、赋赋歌。谁知,好景不长,宋太祖的铁骑打破了他的好梦。宋军数十万雄师攻破建康。身为一国之君的李煜,此时不想办法召集群臣采取措施,却回后宫,去问老婆,真是让人好气又好笑,究竟是不是男人?实在是太没主见,太软弱了。
小周后倒显得比李后主还镇静,她首先想到朝政机密,急命执事女官带领众人一起动手把朝臣们的奏章抱出去焚掉,然后又令他们把珍奇墨宝、贵重典籍和价值连城的名画都抱出去焚毁。顿时,雍和殿前烈焰飞腾,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浓烟如愁云惨雾四处飘散。六宫美人儿也忘记了宫禁严规,个个惊恐万状地跑出来,围向小周后。此时,小周后也没有了正宫娘娘的尊容仪态,娇美的凤体颤抖着蜷缩在宫女中间。众人哭声、叫喊声混作一团。
此刻,李后主必须立即做出决定:殉国还是投降,因为宋军的攻势越来越猛,还有小周后和众美人们期待的目光。正当他犹豫不决的时候,宋兵已冲到第一重宫门。这就由不得李煜了,他只好身着白衫,头戴纱帽,迈着沉重的脚步带领皇族与属下出宫递上降表。平南将军曹彬率部下把被俘的李煜等四十余人押解到船上,从水路奔赴大宋国都汴京。曹彬久闻李后主是一位风流人倜傥才华横溢的词人,如今同乘一只船,他好奇地凝视着李煜那俊秀的容貌,果然不凡,但此刻却现出一脸怅然若失的神色,不禁对他轻蔑地一笑:如此懦弱之君,焉有不亡国灭族之理?难为他还当了这么多年皇上。
船舱里的李煜闭着双眼一语不吭,内心像涌起翻江倒海的波涛:南唐建国已有四十载了。昔日南唐之主,如今沦为亡国之君……一切皆如东流水,痛定思痛,心中暗自吟诵《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吟罢,暗自感慨万分地想:真有点后悔,不该轻信谗言,乱杀忠良!更不该在国家大事上一再优柔软弱!
后来,宋代的大文学家苏轼评论说:国破家亡之后,李煜应该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丢掉了祖宗创下的基业,应该到宗庙前痛哭,并向百姓谢罪。但是他根本没这么做,而是去颂听教坊乐手演奏《别离歌》,惋惜自己再没机会与宫娥彩女寻欢作乐了,这样,不亡国才怪呢?其实李煜何尝不想国力昌盛,但是性格使然,让他在皇帝的位子上实在是勉为其难。
这与他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李煜是在金碧辉煌、翡环翠绕、钟鸣鼎食、诗词歌赋的南唐深宫里长大的,又从未冲杀疆场,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养成了李煜胆小怕事的性格。
即使在亲兄弟之间相处,他也常常是表现得很懦弱、忍气吞声。
兄长李弘冀被皇父立为太子后,打了一次胜仗。吴越几十名降将被带到建康城郊。皇父有旨:不杀俘虏。可是他背着圣上,抢起寒光闪闪的钢刀,像砍大萝卜似的,一个个降将的头颅骨碌碌地滚落下来。有的人头还双目瞪得如牛眼,嘴巴啃地,沾满泥土。那血淋淋惨烈的场面,令人目不忍睹,吓得李煜多少日子,几乎每个夜里从梦中惊醒都不寒而栗。
忍却也帮了李煜的忙,他以隐忍之计逃过了长兄的迫害,这可能也是迫于无奈吧?李煜怕自己遭到兄长李弘冀的迫害就自称“钟山隐士”,并自己动手刻了“钟山隐士”、“钟锋白莲居士”等数枚以为藏书、题画之用的印章。终日埋头于填词、书法、绘画或者同宫女们戏耍,隐居在深宫中,对朝政不闻不问。李煜迫于长兄的嫉恨,以这种办法,还真的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江南名城南唐国都建康终于被宋军攻陷了。宋朝大将曹彬押解被俘的南唐主李煜抵达汴京,监于明德楼下听候发落。
翌日,献俘仪式的最后一项议程是宋太祖对南唐亡国之君的处置。李煜跪伏在明德楼下,浑身如筛糠似的抖动,听太监宣读圣旨的:“皇恩浩**,封李煜为违命侯。”李煜暗想,谢天谢地,谢不杀之恩。他被俘后就悬着的一颗心总算落下来了。
可又想:“违命侯。”究竟是个什么封号呢?他细心一揣摸,其中含有讥讽与侮辱之意。他的心顿感难受,但总算没死,也就忍了。不忍还又能如何呢?面对宋朝的欺凌哪一次不是忍气吞声,何况此次与每次不同,自己已是亡国之君。
太监读完圣旨,又说:“圣上不杀你,并赐园林宅第一座,你还不快接旨谢恩!”李煜这才如梦初醒,连忙三拜九叩谢太祖龙恩,侍立楼下。
宋太祖驾崩,御弟宋太宗即位后,小周后常常被召进宋宫,说是侍候皇上燕乐,一去就是很多天才能放出来。至于她进宫到底做些什么?作为她的丈夫李后主一直不敢想像。只是她每次从宫里回来就把门关得紧紧的,一个人躲在屋里悲悲切切的抽泣。有一回,李煜实在憋不住了,破门而入,俯身安慰。谁知,小周后霍地起身,满脸是泪,可怜无助地嚎啕大哭。那宋太宗乃纠纠武夫,温柔不足,粗暴有余,只知对她发泄摧残,哪如她与李煜夫妻绵绵的情义。
李煜无可奈何。如今国破家亡,做了宋朝天子的阶下囚,除了把哀愁、痛苦、眼泪往肚里咽,还能说什么?处于绝境之地,要想生存,除了忍,又能做什么呢?
在一个乌云蔽日、细雨绵绵的天气里。囚禁李煜的宅第,传出侍妾们为他祝寿的如泣如诉的歌声。这是李煜最近蘸着血和泪铸成的一阕《虞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