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以夷制夷”的策略,事实证明大获成功,硕果累累。
李嘉诚的“内阁”可说是最科学的组合,无可挑剔,堪为楷模。
李嘉诚曾郑重地对记者说:“你们不要老提我,我算什么超人,是大家同心协力的结果。我身边有300员虎将,其中100人是外国人,200人是年富力强的香港人。”
300员虎将,除李嘉诚的“近臣”外,便是总部与分公司的负责人,以及在长江系挂职或未挂职的“客卿”。
“客卿”之中,数大牌律师李业广与当红经纪杜辉廉影响最大。
李业广是“胡关李罗”律师行合伙人之一。李业广持有英联邦的会计师执照,是个“两栖”专业人土,在业界声誉甚隆。
人们称李业广是李嘉诚的“御用律师”。李嘉诚说:“不好这么讲,李业广先生是行内的顶尖人物,我可没这个本事独包下他。”
李嘉诚大概说的是实话。
李业广身兼香港20多家上市公司董事,这些公司市值总和相当于全港上市公司总额的14强。
马世民曾是李嘉诚的得力助手,马世民的辞职对李嘉诚来说是一个损失。马世民辞职,究竟为何呢?
马世民1966年到香港工作;长期以来,马氏被人们称为“鸡蛋”,即皮是白色的,心是黄色的——他已相当中国化。他与香港的华人相处很融洽,他儿子在香港证券界工作,他媳妇还是个华人。
但人们最终发现,他骨子里仍是个英国人。
1991年,马世民公开支持民主会的麦理觉人立法局,而麦理觉的对手,是包玉刚大女婿苏海文(奥地利人)支持的华人代表郑明训。
这名立法局非官守议员的席位,是由香港总商会选举产生的。麦氏与郑氏在商会的拥趸势均力敌。突然间,有一批亲英的公司加入总商会,令麦氏的选票急增。事后被揭发这些公司与和黄关系甚密,故怀疑是马世民“作大”票数。
这事令李嘉诚十分尴尬。李氏奉劝马氏,不要直接介入政治,这对生意没有好处。
不料,“马仔”又一次令老板尴尬不已。彭定康到港没多久,就抛出政改方案,掀起轩然大波。中国政府痛斥彭氏政改方案,香港左派报纸《文汇报》、《大公报》连篇累牍抨击彭定康的险恶用心。香港的大部分商家,尽可能保持沉默,既要考虑1997年后,又要面对英人治港的现实。即使要表态,也都是说一些希望平稳过渡,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稳定的不含锋芒的话。此时,李嘉诚正在内地大举投资,开始尽量地与彭定康保持距离,不急于率先表态。偏偏马氏不识时务,接受英国《卫报》采访,公然声称站在彭督一边。
马世民被某些香港传媒称为最敢表白自己政见的商人。他说许多华商甚至英商,明明心里是这样想的,为了能继续留在香港和内地做生意,说出来的话却是那样的,有的人就干脆做哑巴。马世民敢称彭督是他心中的英雄,可望被彭督提携进行政局做议员大人。
马世民在9月离职后,接受美国《新闻周刊》访问,他否认他投机政治,渴望从政;但他承认他与李嘉诚在政治上分歧的事实。
“李(先)生会想我(在政治上)收声。做生意的,若对当地政治发展感到兴趣,会错失很多资讯,做生意的态度也受影响;话虽如此,我却无意在政治上多花时间。”
“这是我们私人间的事。”马世民解释道。但舆论普遍认为。以马氏大集团行政总裁的身份,又未得到老板的肯许,匆匆发表可能闹得满城风雨的政见。实在是不妥,至少令李嘉诚心中不快。
李嘉诚曾说过,香港信心危机再次泛滥以后,似乎不走,留于香港就是坐守待毙。长实集团,九成以上的董事都主张迁册,就李氏一人坚决不同意。结果,全系各公司没有一家迁册海外。
马世民承认他是主迁派,但他不承认他阻挡老板在中国内地大举投资。“我确实不赞成在内地搞货柜码头。因为1997年后,香港成为中国的一个特区,我们在香港货柜码头坐大,深圳又搞一个,等于抢香港的生意,自己打自己。我是从商业上考虑的,绝不像凯瑟克家族那样害怕共产党。”
就算马氏说的是真话,李嘉诚会派拥护彭定康的铁杆分子赴内地与中共各级官员打交道吗?显然不现实。
李嘉诚签署上海货柜码头投资计划,“斟掂”深圳盐田港计划,都是把马世民晾在一边,带领华人助手进行的。李嘉诚过去对收购来的英资公司,不但保留英人,还继续招聘英人,实行“以鬼对鬼”。现在,李嘉诚向高层表示,和黄以后请人,要多用本地人,并且通晓普通话是必要条件——这很清楚地表明,他的投资大计是放眼中国内地。
马世民的失宠,是意想中的事;他即使“不识相”呆着不走,也至少完成了大半历史使命。
据市场保守人士估计,马世民离职前,在和黄的年薪及花红有1咖、万,这相当于港督彭定康年俸的4倍多。至于马氏的非正常性收入,则很难计算。李嘉诚为了增强下属对集团的归属感,往往会给他们以低价购入长实系股票的机会。就在马世民离职的9月中,马氏就得以用8.19港元股的价格购入160多万股,当日就按23.84港元的市价出手,净赚2500多万港元。
各公司都对高层年薪保密。从1994年起。联交所及证监会要求各上市公司公布前五名高层人员的年薪。1995年,和黄董事总经理霍建宁的年薪为2100万港元。如扣除这两年多工薪的涨幅,那么马世民在任时的年薪会超过1000万。
政治观点的分歧,是原则的分歧,尤其是这种分歧影响到整个商业运作,影响到公司的利益,因此,“挥泪斩马稷”现代剧的上演就在所难免。从李嘉诚对马世民的厚待可以看出,李嘉诚是极为倚重马世民的。马世民为和黄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李嘉诚对他的回报也是以德报德。因此,两人的分手,两人都会难过,两人都是损失;但事业为重,利益为重,两人又不能不分手。
“钱靠大家来赚”是李嘉诚的一句口头禅,也是他为人做事的行为准则。
武林至尊,杀敌于无形;商海至圣,不战而屈人。二者异曲同工。李嘉诚的经商之道,仔细探究,不难从中发现其高超的商谋韬略,回顾其收购港灯的案例,就可得到“王者李嘉诚”的印证。
从1986年开始,李嘉诚就不遗余力地帮助中资,为他处理好与内地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李嘉诚首先帮助荣毅仁之子荣智健借壳上市,令中信泰富迅速扩张。
尔后,李嘉诚又帮助荣智健收购恒昌行,这是香港收购史上最大的一宗交易,中资自此令香港股市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