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轻有为雄才大略
——吴主孙权
1957年3月20日下午13时至14时,毛泽东由南京飞往上海途中,……当飞临镇江上空时,他书写了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楼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江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小传】
孙权,字仲谋,生于公元182年,死于公元252年,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君主,吴国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公元229年至252年在位,溢号为大皇帝。
孙权少年得志,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其兄孙策死。
孙权继统江东地区,得到周瑜、张昭、程普、鲁肃、诸葛瑾(孔明之兄)等人的大力辅佐,从而使得鼎足之势久立。
在行政军事上,孙权大权独揽但又知人善用,特别是在启用新人上颇有胆略。在他统治的50多年中,江南广大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毛泽东评点】
汉末开始大分裂,黄巾起义摧毁了汉代的封建统治,后来形成三国,这是向统一发展的。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
——转引自芦荻《毛泽东谈二十四史》,见1993年12月20日《光明日报》。
天下无所谓才,有能雄时者,无对手也。若言对手,则孟德、仲谋、诸葛而已。
——《讲堂录》(1913.10-12),《毛泽东早期文稿》,第587页,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
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指春秋时期齐鲁长勺之战)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中国战史中合此原则而取胜的实例是非常之多的。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衰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04页。
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影响到优势劣势和主动被动的变化,观于强大之军打败仗、弱小之军打胜仗的历史事实而益信。中外历史上这类事情是多得很的。中国如晋楚城濮之战,楚汉成皋之战,韩信破赵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外国如拿破仑的多数战役,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内战,都是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都是先以自己局部的优势和主动,向着敌人局部的劣势和被动.一战而胜,再及其余,各个击破,全局因而转成了优势,转成了主动。在原占优势和主动之敌则反是:由于其主观错误和内部矛盾,可以将其很好的或较好的优势和主动地位,完全丧失,化为败军之将,亡国之君。
——《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91页。
天下事有真必有假,虚夸古亦有之。赤壁之战,曹操号称八十三万人马,其实只有二三十万,又不熟水性,败在孙权手下,不单是因为孔明借东风。
——转引自吴冷西《忆毛主席》,第109页,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1975年5月3日,毛泽东召集在京政治局委员开会。
……在会议最后快结束时,毛泽东对自己所作《水调歌头·游泳》一词的两句作了解释:“我说才饮长沙水,就是白沙井的水。武昌鱼不是今天的武昌,是古代的武昌,在现在的武昌到大冶之间,叫什么县我忘了,那个地方出鳊鱼。所以我说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孙权后来搬到南京,把武昌的木柴下运南京,孙权是个能干的人。”毛泽东念了辛稼轩的一首《南乡子》中的两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当今惜无孙仲谋!”并将后一句作了改动。
——转引自贾思楠《毛泽东人际交往实录》,第351-352页,江苏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孙权劝曹操当皇帝,曹操说,孙权是要把他放在炉火上烤。我劝你们不要把我当曹操,你们也不要做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