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英雄一世懵懂一时
——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首先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毛泽东誉为“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
【李世民小传】
李世民即唐太宗,生于公元599年,死于公元649年,陕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唐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名世民,是高祖的次子。母亲是太穆顺圣皇后窦氏。隋代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太宗出生于武功县(今陕西武功西北武功镇)的客馆里。当时有两条龙在客馆门外戏斗,三天后才离开。
高祖到岐州(治所在今陕西风翔南)出任刺史,太宗当时四岁。有个书生自称擅长相面,拜见高祖说:“你是贵人,而且有贵子。”见到太宗,说:“龙凤一样的姿态相貌,天庭隆起的仪表,年近二十,一定能够济世安民。”高祖怕他把这话泄露出去,想要杀掉他,书生忽然不见了,于是取“济世安民”的意思作为名字。太宗年幼时聪明过人,见解深远,随机应变,处事果断,不拘小节,当时人都猜测不透他的想法。
公元615年,李世民应募从军。公元617年,在晋阳起兵,次年,被封为赵国公。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八月即帝位,次年改贞观。公元649年5月,李世民病逝,执政二十四年,享年50岁。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明君之一。他的文治武功都是后代君主难以望其项背的。
【毛泽东评点】
所谓以弱当强,就是以少数兵力详攻敌诸路大军。
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读批语》,《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65-66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有一天,毛主席和我谈到作战问题时说,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样,先守不攻,让敌人进攻,不准士兵谈论进攻的事,谈论者杀。待敌人屡攻不克,兵士气愤已极,才下令反攻,一攻即胜。这样一可练兵,二可练民。
——林克《毛主席和我谈学习的片断回忆》,《难忘的回忆》,第227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版。
李世民的工作方法有四。
——《读(旧唐书·李百药传)批语》,《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2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李元昌与李承乾谋反。
——《读(旧唐书·李元昌传)批语》,《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18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率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读(新唐书·李恪传)批语》,《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33-23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盛彦师名将,冤死。
——《读(旧唐书·盛彦师传)批语》,《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20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唐太宗、李密皆当时草莽英雄。俗有两句话说李世民,期日:“太原公子,褐裘而来”。世民常劝他父亲不可固守太原,须要化家为国,李渊大悦,遂起兵直趋陕西,并用种种方法,见悦一般人。如兑钱粮,放二千宫女等。
——毛泽东1926年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讲话,转引自《毛泽东之魂》,第36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李君羡冤死。
——《读(旧唐书·李君羡传)批语》,《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16-17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唐朝人魏征说过:“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也懂得片面性不对。可是我们的同志看问题,往往带片面性,这样的人就往往碰钉子。
——《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13页。
【鉴赏】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一词中评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五位皇帝是:“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这些风流人物,的确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但在毛泽东看来,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武功甚威,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但比较而言,在上述五大帝王之中,文治武功两个方面做得最好的是李世民。
李世民首先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毛泽东誉为“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他是唐高祖李渊次子。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18岁时策动其父起兵反隋。在同群雄逐鹿的统一战争中,他屡为主将统兵,亲自指挥浅水原之战、柏壁之战、虎牢关之战、洛阳之战等重要战役,镇压窦建德、刘黑闼等农民起义,消灭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据势力,推翻隋王朝,战功最多,充分表明他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作为一个卓越的军事家,李世民的军事思想有以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