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开创一代王朝,虽抛弃了周世宗对他的恩义,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得政权,但他最后一次兵变终止了唐末、五代十国以来屡见不鲜的政变,使天下归于统一,出现和平的局面,免除了百姓长期饱尝的战乱之苦,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顺应历史潮流,按封建道德而言,也可谓是舍小仁而存大义。不过,赵匡胤还是觉得此举不那么光彩,那些御用历史学家在写这段历史时,当然就要“为君讳”。所以,在宋大臣薛居正等撰写的《旧五代史》中便说他黄袍加身,是受将士们“擐甲将刃”,“拥迫南行”的被迫行动,并把这次政变解释成是“知其数而顺乎人”的正义行为。毛泽东在和陪他读书的芦荻谈到这件事时,一针见血地指出:“每一部史书,都是由封建的新王朝臣子奉命修撰的,凡关系到本朝统治者不光彩的地方,自然不能写,也不敢写。”他举证的史实便是赵匡胤陈桥驿兵变。透过现象看本质,毛泽东指出了旧史书这种普遍存在的造假行为,主张读史书要有怀疑精神,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才能不受骗上当。
赵匡胤在建立大宋政权以后,光大周世宗的统一事业。
他首先论功行赏,稳定内部。当时他还面临着北方和南方的强敌威胁。经后周郭威、柴荣两代皇帝的经营,中原半壁江山正在走上统一,这一事业还远没有完成。南方,有南唐、南汉、吴越、湖南、南平后蜀、漳泉等割据政权。北方,则有契丹建立的辽政权和与之相连接的北汉政权,控制着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严重威胁着宋朝的安全。所以,消灭割据势力,完成统一大业,就成为摆在赵匡胤面前的首要任务。
通过“雪夜访普”,赵匡胤和他的主要谋士赵普制定了“先南后北”统一全国的军事战略。
为了实施这一战略,赵匡胤对北方采取守势,调兵遣将,加强防御,实行敌来我御、敌去即止的战术,不扩大冲突,以解除南征的后顾之忧。建隆三年(公元962年),赵宋王朝开始发动声势浩大的统一战争,首先选择国势衰弱,力量薄弱的湖南和荆南为突破口,并制定了“出师湖南,假道荆渚”的策略。乾德元年(公元963年)正月,宋太祖派大将慕容延钊、李处耘以讨伐湖南为名,借道荆州,荆南主高继冲不战而降,随后,宋灭湖南。宋军旗开得胜,一举消灭两个政权,夺得了17个州83个县。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十一月,赵匡胤派大将王全斌等统兵灭后蜀。宋军将士奋勇杀敌,从出兵到后蜀主孟昶投降,先后只用60天时间,北宋得地46个州240个县,53万多户人口。同年,又派丁德裕、潘美等攻打南汉,攻下郴州。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北汉睿宗刘钧死,刘继恩继位又被刺死,其弟刘继元代立。这一变故给宋朝以可乘之机。赵匡胤临时改变原定战略,转为“先北后南”。但在两年间,赵匡胤亲自督师北攻,都告失败。随后又转而采用“先南后北”的方针。开宝三年(公元970年)九月,派潘美等继续攻南汉。当时,辽军又自北方攻扰宋定州(今河北定县),宋将田钦祚以少胜多,破辽兵于满城、遂城(今河北徐水西),稳定了北部局势,宋军才得以全力向南。
开宝9年(公元971年)二月,南汉后主刘张降,宋兵进入广州。此战宋得50个州,214个县,17万户人口。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十一月,宋军攻破金陵,南唐后主李煜投降。
宋得南唐19个州、3个军镇、108个县,65万多户人口。南唐灭亡后,吴越主钱俶举国降,陈洪进举漳、泉二州降。至此,南方割据各国完全平定。随后,赵匡胤再挥师北上,但没来得及完成统一北汉的事业便去世了。
宋太祖除统一大业外,另一个功绩便是加强中央集权。
赵匡胤因自己搞兵变上台,惟恐他人效尤,因此和他的谋士赵普商定了“强干弱枝”的方针,由朝廷集中军权、政权和财权。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一天傍晚,宋太祖在宫中宴请禁军的主要将领。席间赵匡胤突然哀声叹气,引起群臣发问,然后乘机说自己“自从黄袍加身以来,天天都不能安睡”,原因是怕别人也用兵变的办法对付他,石守信等一听受到怀疑,都惊恐万状,再三哀告赵匡胤指条生路,赵匡胤便说:“你们何不释去兵权,我好派你们到好的地方去做官,多置良田美宅,为子孙建立永久不衰的家业。再多置歌妓舞女,饮酒作乐,安度晚年。”诸将听了,心领神会,这样既可保住性命,又保住荣华富贵,确是两全其美。第二天,石守信等人便以有病为由,辞去军职。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这样,禁军中资深将领的兵权便被轻易解除,消除了赵匡胤的心腹之患。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十月,宋太祖又召藩镇将领王彦超等人入朝。他又在后苑设宴,重耍了一次“杯酒释兵权”的把戏。次日,这些藩镇将领均被罢去节度使职任,改任无实权的高官虚职位。这样,藩镇兵权也集中到朝廷手中。
随后,宋太祖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军政改革。第一,剥夺各节度使在地方上的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一职,使其互相牵制。
后来又陆续设立主管财政、司法、仓储、水利等官,管理地方各项事务。这样,地方长官权力分散,任期短暂,武力削弱,无法与中央对抗。第二,分割宰相权力。宰相下添设“参知政事”作为副职,而且把枢密使和三司使定为常设官员,以枢密使分宰相的军政大权,以三司使分宰相的财政大权。这样就使“无事不统”的宰相只剩下有限的职权,皇帝便可总揽大权了。第三,改变中央禁军首领。中央禁军不设最高统帅,罢去殿前都检点、副都检点及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职位。禁军将领只用一些资历铰浅、容易驾驭的人来担任,而且时常调动。这些将领的调遣、移防则听命于枢密院。宋太祖又听从赵普的建议,派中央禁军戍边,并经常轮换防地,以便“将不专兵,兵不专将”,防止军队为将领牢牢掌握,从此结束了武人专横跋扈的局面。第四,发展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自宋太祖后期,举人经礼部考试(省试)之后,必须再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才算合格,这样,被录取的人便成为“天子门生”了。
宋太祖在位17年。17年间,他通过战争消灭大多数割据政权,基本上结束了五代十国近半个世纪的分裂局面,奠定了北宋局部统一的基础,又重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这是宋太祖的重要历史功绩。这个功绩包括文治和武功两个方面,二者相较,宋太祖的武功显著,文治方面稍差一些。所以,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一词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宋祖指的就是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相赵匡胤。“文采”本指辞藻、才华;“**”,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这里都是借指文治的。“略输文采”、“稍逊**”意思相近。
几句是说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这几位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都是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就略有逊色。宋太祖在中国历史上可以称作一个开明、有作为的皇帝,因而毛泽东把他与极负盛名的秦始皇赢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相提并论,可见评价之高。
宋太祖看重文官,赏识知识分子,因而他规定了“不杀士大夫”的一项法令。
北宋时期,是一个文官权重的时代。赵普是北宋的开国元勋,功勋卓著。居官两朝,三次入相。先辅佐宋太祖赵匡胤,从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正月至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八月,做了近10年的宰相。他又辅佐宋太宗赵光义,两次入相,共4年,两朝出人30余年,共做了近14年的宰相,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毛泽东批评赵匡胤“说不杀士大夫,伪也”,是指这么两件事。一件是乾德四年(分元966年)五月,“光禄少卿郭玘坐赃弃市”。光禄卿,官名,主要掌管皇室的酒宴膳食之事,属文官。一般由皇帝的悻臣担任,不一定是道地的知识分子。
郭玘因贪污罪而被斩首示众。另一件事是同年八月,“枢密直学士冯瓒、绫锦副使李美、殿中侍御史李楫,为宰相赵普陷害,以赃论罪”。冯瓒等三人都是文官,而且颇有才能。宋太祖在不少场合夸耀过冯瓒有才干,是当代罕见的奇士,表示要重用,因而受到赵普的妒忌陷害,先被贬官梓州,后又以贪赃枉法罪,判处死刑。正好遇上大赦,最后把三个流放到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还规定以后即使遇到大事庆典,赦免罪犯,也不得赦免回来,其实质与判处死刑相似。因而,毛泽东认为,这实质上是过于虚伪。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晚上,宋太祖突然暴崩于万岁殿,年仅50岁。第二天,太祖弟赵光义登上帝位,这便是宋太宗。宋太祖的死,据传是其弟赵光义所杀。
所谓“烛影斧声,千古之谜”,宋太祖的死便成了一个历史公案。当时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都已成年,子承父业。
皇帝的位置按理说应由其子继承,但却被他的弟弟赵光义占据了。这在秦代以后的汉族王朝皇位更迭史上,可以说是破天荒的事件,兄终弟及这种怪事就难免引起人们的怀疑了。
这个疑惑和迷团被精通史书,熟读百家的毛泽东一眼识破。毛泽东从两个方面提出质疑:一是“不书病”。太祖死在宫中,极有可能是病死的,但史学家没有写太祖患病,就突然死去,可疑之一;二是“年五十”。太祖死时年仅50岁,正是壮年,又没有病,这位“马上皇帝”,长期征战,身强力壮,怎么能活到50岁就突然死了呢?所以,在毛泽东看来,宋太祖是无病死的,他的死无疑是他人加害造成的。毛泽东在读《宋史·太宗本纪》时批注说:“幽州之败,不择手段,急于登台。”毛泽东肯定地认为宋太祖之死是赵光义为了当皇帝而害死的,因此对赵光义这个人没有什么好感。在批注中,又说“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但无能”,无能而又想要当皇帝,要通过正当途径是不可能的,因此便丧心病狂采取谋杀手段,弑兄篡位,爬上皇帝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