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九月,诛灭了嫪毐的三族,杀死太后的两个私生子,让太后移居于雍。嫪毐家的门客都被抄没家产迁往蜀地。秦王想诛杀相国,因为他事奉先王的功劳大,以及宾客说士替他游说讲情的多,秦王不忍将他治罪。
始皇十年(公元前237年)十月,免去吕不韦相国职务。
等到齐国人茅焦劝说秦王,秦王才到雍宫迎接太后,再回到咸阳。遣出文信侯到封地河南去。
一年多的时间里,各国诸侯的宾客和使者去慰问吕不韦。
秦王怕他发生变乱,就写了封信给吕不韦,说:“你对秦国有什么功绩?可秦国封你在河南,享有十万户的封地。你跟秦国有什么亲呢?可你竞号称仲父。你与你家属迁到蜀地去居住。”吕不韦忖度自己的处境,逐渐受到逼迫,害怕被诛杀,就喝鸩酒自杀了。秦王所恼怒的吕不韦、嫪毐都已死去,就让迁徙到蜀地的嫪毐门客都又迁了回来。
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太后逝世,上尊号称为帝太后。和庄襄王合葬芷阳。
【毛泽东评点】
青年人打倒老年人,学问少的人打倒学问多的人,这种例子多得很。
战国时候,秦国有个甘罗,是甘茂的孙子,他十二岁当丞相,他才是个“红领巾”!当时吕不韦是个大政治家,但没有主意,甘罗却有主意,他到赵国解决了一个问题。
——转引自王子今《毛泽东与中国史学》,第197一198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11月版。
司马迁说过:“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几句话当中,所谓文王演周易,孔子作春秋,究竟有无其事,近人已有怀疑,我们可以不去理它,让专家们去解决吧,但是司马迁是相信有其事的。
文王拘,仲尼厄,则确有其事。司马迁讲的这些事情,除左丘失明一例以外,都是指当时上级领导者对他们作了错误处理的。我们过去也错误地处理过一些干部,对这些人不论是全部处理错了的,或者是部分处理错了的,都应当按照具体情况,加以甄别和平反。但是,一般地说,这种错误处理,让他们下降,或者调动工作,对他们的革命意志总是一种锻炼,而且可以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许多新知识。
——《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291-292页,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鉴赏】
吕不韦(?—前235),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后来到韩国经商,成了家累千金的阳翟(今河南禹州)大贾人,战国末年政治家、秦庄襄王的主要谋士。
秦昭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65年),安国君为秦太子。安国君有20多个儿子,排行居中的一个叫子楚,因母亲夏姬不喜欢他,被送到赵国当人质。其间由于秦数攻赵,子楚在赵没有受到礼遇,生活困窘。在赵国邯郸(今河北邯郸西南)做生意的吕不韦遇到子楚,认为“此奇货可居”。他要用金钱资助子楚,帮助他谋取王位继承人的资格。从此,吕不韦便弃商,从事政治活动。
吕不韦了解到安国君宠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却能立嗣。吕不韦给子楚500金作为费用,交结宾客。他又拿500金购买奇物,到秦国去活动。他先求见华阳夫人的姐姐,把礼物都献给了华阳夫人,并说子楚贤智,结交诸侯满天下,常说“楚也以夫人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华阳夫人大喜。吕不韦乘机让她的姐姐劝说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嗣:“今子楚贤,而自知中男也,次不得为嫡,其母又不得幸,自附夫人。夫人诚以此时拔以为嫡,夫人则竟世有宠于秦矣。”华阳夫人认为说得对,因求立子楚为嫡子,安国君许之,决定以子楚为王位继承人。安国君和华阳夫人于是给子楚很多财物,并请吕不韦作子楚的老师。
吕不韦有个既漂亮又能歌善舞的赵姬,已有身孕,有次被子楚看见,很是喜欢,吕不韦便把赵姬送给子楚,隐瞒了已怀孕的事实,后来生下了赢政。于是子楚立赵姬为夫人。
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子楚与吕不韦归秦。秦昭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卒,孝文王(即安国君)为王,立子楚为太子。第二年,孝文王卒,子楚立,他就是庄襄王。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享有10万户的封地。庄襄王在位二年卒,太子赢政立为秦王,他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相国,号为“仲父”。从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至秦王赢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吕不韦当丞相13年。秦王赢政继承王位时,年仅13岁,很多重大的政治、军事活动都是由吕不韦决定的。在这期间秦对六国的战争取得了不少胜利,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逐渐长大,太后还是**不止。吕不韦害怕奸情败露会引来灾祸,便让色鬼嫪毐冒充宦官与太后私通,并养了两个孩子。秦王赢政九年(公元前238年),有人告发嫪毐。这年九月,嫪毐被诛灭三族,吕不韦受到牵连。秦王赢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十月,吕不韦被免去丞相职务,回到河南封地。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各国诸侯的宾客和使者都纷纷去慰问吕不韦。秦王赢政怕发生变乱,就写信指责吕不韦:“你对秦国有什么功绩?可秦国封你在河南,享有十万户的封地。你跟秦国有什么亲呢?可你竞号称仲父。你与你家属迁到封地去住。”吕不韦害怕被杀,就饮鸩酒自杀了。
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讲到“青年人打倒老年人,学问少的人打倒学问多的”,举的例子便是吕不韦与甘罗。吕不韦想扩大河间一带地方,让张唐去燕国当丞相,以便形成秦、燕两国夹击赵国的态势,而张唐不去,吕不韦没有办法,12岁的甘罗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但毛泽东没有否认吕不韦是个“大政治家”。为什么这样说呢?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吕不韦见到子楚后,觉得“奇货可居”,便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使子楚从赵国回国,先被立为嫡子,再立为太子,最后继承王位,子楚死后,秦王赢政继位,而秦王赢政便正是他与赵姬(即太后)的私生子,可以说吕不韦算无失策,的确是一位高明的谋士;其二是吕不韦开始虽然是政治投机,但他一旦掌权,却很有政治家的头脑和能力,在他任丞相的13年间,辅佐秦庄襄王和年少的秦王赢政使秦国国力日益强大,为秦灭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所以,吕不韦对统一事业功不可没,我们说吕不韦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毛泽东说吕不韦是一位“大政治家”实不为过。
此外,吕不韦还与门客共同编著了一部兼合“诸子百家”学说的《吕氏春秋》。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20余万言,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八览”是全书的开头和主要部分,故又名《吕览》。
《吕氏春秋》想把诸子的学说统一起来,实则倾向于儒家和道家。在政治思想上赞成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反对家天下,讴歌禅让,但又存在不少矛盾之处。
它既主张统一,又主张分封,并反对君主专制。这种思想与秦王赢政的思想是对立的。关于《吕氏春秋》的成书时间,史学家司马迁的记载是自相矛盾的,在本传中说他写于吕不韦当丞相时,书成之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一字者予千金”;而在《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中又有“不韦迁蜀,世传吕览”的话,似乎是说《吕氏春秋》成书于吕不韦罢相之后,才有愤可发。毛泽东于1962年1月30日《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援引了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一段话,目的是讲党内党外,都要有充分的民主生活,都要认真实行民主集中制。但他援引司马迁的这段话,说明他也同意司马迁的发愤著书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