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中、余邦湛《张治中与毛泽东——随从毛主席视察大江南北日记》,第27-28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鉴赏】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孙权谋士,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出身江南士族。善谋略,主要为孙权出了如下奇策妙计。
一、剿灭山贼。
青年陆逊是一介温文尔雅的书生。当时,陆绩及其外甥顾邵以博览书传齐名,陆逊、张敦、卜静次之,远近知名。
然而,历史的风云变幻却把陆逊推上了东吴的政治舞台。
孙策死后,孙权领其众,聘求名士。21岁的陆逊,应召人孙权幕府,稍后,出任海昌屯田都尉,兼理政务。海昌境内连年大旱,他开仓赈济灾民,组织生产自救,减轻了灾情。
东汉末年,许多农民因逃避赋役而投靠豪强大族,沦为依附民;豪强大族为了反抗政府征发,保卫和扩大既得利益,把依附民组织成武装部队。这类豪强武装依山居险,被官府称作“山贼”、“山寇”。他们经常扰乱地方,有的豪强集团还与曹操遥相呼应,对抗孙吴政权,成了孙吴政权的心腹大患。
针对这种情况,陆逊在海昌任职期间,召募吴、会稽、丹阳三郡的依附民为兵,进击会稽豪强大帅潘l临,消灭了这支为害多年的豪强武装,他的部队也扩充到2000多人。不久,他又兴兵配合奋武将军刘贺剿灭尤突的豪强武装。事定之后,孙权任陆逊为定威校尉,还把孙策的女儿嫁给陆逊,以结秦晋之好。孙权多次向陆逊征询政见,陆逊献策扫平山寇,扩充军队。孙权采纳了他的建议,提拔他担任帐下右督都之职。
这时,恰巧发生豪强费栈接受曹操封号,煽动武装叛乱事件,陆逊奉命讨伐。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他多插旗帜,遍布鼓角,虚张声势,迷惑敌人。然后,他乘夜色领兵潜入山谷,鼓角齐鸣,向敌人发起突袭,很快镇压了这场叛乱。
二、智取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汉荆州守将关羽进攻曹魏的樊城,并将其团团围定。镇守夏口(在今湖北武汉黄鹄山E)的东吴汉昌太守吕蒙突然声称旧病复发,要回京城建业(今江苏南京)治病。吕蒙带着随从离开荆州,一路张扬,来到芜湖。驻守芜湖的陆逊赶去拜谒。问候之后,陆逊对吕蒙说:
“将军一走,目前确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关羽骄傲自大,盛气凌人;这次立了大功,更加得意忘形。他一心只想北进,而对我方信任不疑,这回听说将军回建业治病,必然更不加防备。如果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定可以稳操胜券。”吕蒙听了不禁大吃一惊,原来他与孙权合定的妙计被陆逊识破了。
吕蒙回到建业,极力荐举陆逊接替自己。于是孙权任命陆逊为偏将军右都督,进驻陆口(在今湖北嘉鱼西南陆水入长江处),接替吕蒙统率孙吴西线部队。
陆逊赴任后,为了进一步麻痹关羽,给关羽写了一封措词谦恭的书信。不久,关羽水淹曹操援军,俘获大将于禁,陆逊又马上致信祝贺。关羽读了这些信后,觉得陆逊谦虚诚恳,彬彬有礼,大有投靠自己之意,也就不把他放在心上了。
当时,关羽虽然节节胜利,却也危机四伏。关羽不善于团结部下,部下稍有不慎,就遭打骂责罚,引起部下不满。
留守江陵、公安的糜芳、士仁因军资供应不及时,关羽声言要惩治他们,二人不堪忍受,顿生异心。这些情报,陆逊都了如指掌。陆逊觉得破蜀时机已经成熟,立即派人报告孙权。
孙权当机立断,命令陆逊、吕蒙为前部,攻打荆州,他自己也亲率主力,向西挺进。
陆逊、吕蒙兵分两路,直攻关羽的大后方。吕蒙率军攻打公安、江陵;陆逊则长驱直人,攻打宜都接着陆逊派部将李异、谢旌等领兵3000,水陆并进,攻败蜀将詹晏,生擒陈凤,又大败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秭归豪族文布、邓凯招聚夷兵数千人,抵抗吴军,又被击败。文、邓逃走,陆逊派人诱降,文布终于领兵归降。陆逊遂率军占领了秭归的枝江、夷道,守住了峡口,关上了关羽西退回蜀的大门。
当关羽得到消息,匆忙从樊城前线撤军之时,后方的公安、江陵已被糜芳、士仁献给了吴军。蜀军进退维谷,走投无路,关羽只得败走麦城(在今湖北当阳东南沮、漳两水间),孤城难守,终于全军覆没,关羽父子也被吴军俘虏杀害。
在夺取荆州的战役中,陆逊指挥吴国歼敌数万,孙权十分高兴,提升陆逊的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
三、彝陵大捷。
荆州战后,刘备一直耿耿于怀,他拒绝孙权求和要求,不顾群臣劝阻,一心孤行,率兵东下伐吴,蜀吴便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彝陵之战。
黄武元年(222年),刘备伐吴,陆逊任大都督,率军坚守七八个月不战,直待蜀军疲惫,利用顺风放火,取得彝陵之战的伟大胜利。吴蜀彝陵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战役。
毛泽东在1936年12月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引用这个战例,来说明“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战略战术。那么,在当时的情况下,刘备有无战胜孙权的良策呢?在毛泽东看来,是有的。毛泽东在读《三国志集解·陆逊传》时,曾对这个战例进行了别出心裁的批注,从当时处于强者一方而又失败了的刘备的角度来总结经验教训。
刘备的这次失败,首先是战略上的失误。从当时三国间斗争的形势来看,吴国虽然讨还荆州,袭杀关羽,但并不能改变三国间的基本关系,即是说,蜀汉的最大敌人仍是曹魏,而不是东吴,刘备的当务之急应修复遭到破坏的孙刘联盟,共拒曹魏,而不宜加深吴蜀间的矛盾;从吴国来看,也有修复盟约的必要性与现实可能性。这一点,赵云说得很清楚:
“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孙权也遣使求和,对刘备晓以利害。但刘备报仇心切,听不进不同意见,一意孤行,终遭惨败。
其次,关于刘备战术上的失误,历代都有人探讨。一般认为刘备劳师远征,深入吴地五六百里,是一场冒险的军事行动。特别是砍伐山木,连营扎寨,以阵地战的形式进攻东吴,给陆逊留下了火攻之机,导致失败。卢弼在《三国志集解·陆逊传》中引用了清代学者钱振锃的评论:“陆逊破先主,无他奇策,只令军士各持一把茅耳。意先主连营,皆伐山木为之,故易火;苦土石为之,逊其如之何?”毛泽东读到这里批注道:“土石为之,亦不能久,粮不足也。宜出澧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打运动战,使敌分散,应接不暇,可以各个击破。”毛泽东不同意钱振锽的分析。在他看来,刘备失败的根本战术原因不在于用什么方式连营,而在于采用了阵地战的战术。因为蜀军远征,粮草供应不上,在陆逊坚守不出的情况下,不宜与之对峙相持过久,而应该主动抽身,在吴军防守较薄弱的澧水流域和湘水以西地区打运动战,一边筹粮,一边作战,迫使吴军分兵,然后各个击破。毛泽东不愧为中国杰出的军事家,见解独到而精当。
毛泽东还指出,陆逊实施坚守不出遇到困难时,用的是“司马懿敌孔明之智”。这里说的“司马懿敌孔明”,指的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屯兵五丈原,由于劳师远征,粮食不足,打算速战速决。司马懿看出他的意图,采取“以候待变”的策略,无论诸葛亮怎么挑战,他就是坚守不出。《三国演义》中说诸葛亮派人送去妇人衣服去羞辱他,他都接受了。
他手下部将忍受不了这种污辱,纷纷要求出战。司马懿向魏明帝上书请战,魏明帝知其心意,便派人来到司马懿军中,传达不准出战的命令。既保住了司马懿在部将面前不甘受辱的面子,又不动摇“以候待变”的战略方针,确是一手高招。
其实,在彝陵之战中陆逊开始采取坚守不战的战略方针,部将多有怨言,私下里认为他胆小怕事,怯懦无能。这位年轻的统帅既不能在强敌和部将面前示弱,又不能鲁莽地和刘备硬拼,于是他想出了一个两全之策:借君命来压众。他比司马懿还要高明,是他出征时就向孙权讨到了一柄“尚方宝剑”,“有不听号令者,先斩后奏”。所以当部下“各自矜持,不相听从”时,陆逊按剑怒斥说,我虽是个文弱书生,但是主公命我为大都督,我就要报效国家,你们必须各行其事,不用多说。军令有常,不可违犯。因此镇住了将士。
黄武七年(228年),孙权让鄱阳太守周鲂诱骗魏国大司马曹休。曹休中计率兵进入皖县(今安徽潜山)。陆逊奉命进击曹休,在石亭(在今安徽怀宁、桐城间)大败曹休。后任荆州牧,久驻武昌(今湖北鄂城),官至丞相,屡有建树。后因得不到孙权信任,忧愤而死,终年6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