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业当时是潘仁美的副将,俩人统率西路宋军。
就在西路宋军后撤的途中,发生了杨业被陷害,兵败被俘身死的事件。
杨业与潘仁美奉命撤退,并把云、应、朔、寰四州吏民迁到宋境。
宋军撤退中,辽将耶律斜轸率兵追击,连败宋军于五台、飞狐等地。八月间,潘仁美、杨业撤到朔州南面的狼牙村,这时辽兵已攻陷寰州。杨业见辽兵人多势盛,认为不宜同辽兵争锋,主张绕道而行,避开正面强大之敌,于途中的石碣谷布列三千强将,再用骑兵在中路接应,以保证后退的宋军和被迁百姓能安全撤退到宋朝境内。
这个正确的建议却遭到了监军王侁、军器库使刘文裕等人的反对。他们主张不顾一切直趋雁门。
杨业认为这种冒险举动必遭失败。王侁竟指责他空有“无敌”之号,见敌不战,毁谤他另有打算,对宋朝怀有二心。王侁的无理指责和毁谤,把平日对杨业的妒忌和敌视的情绪都肆无忌惮地发泄了出来。
作为全军主帅的潘仁美,本来也是有军事常识的,理应支持杨业的方案。可是,当两种作战方案发生争执时,他却不表示意见,而实际上是支持了王侁的主张,也默认了王侁对杨业的无理毁谤。
杨业这时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若违心按潘仁美、王侁等人的主张去同兵锋正盛的契丹兵争战,不是兵败身亡,也会因兵败被追究责任而治罪;若按自己的方案去行动,违抗主帅军令的罪责也难逃,他明知这些宋将是借刀杀人,把自己逼人死路,但他不可能有别的选择。杨业作为一个从北汉归降宋朝的将领,尤其不能忍受别人说他对宋朝怀有二心这样的诽谤,于是,明知前途凶多吉少,他还是非常激动地说:
“我杨业不是怕死,只是认为时势不利,不能让士兵白白死亡而又不能立功。今天你们指责我不去死,我在你们之前先死就是了。”
杨业说完,带兵开向朔州。
在率军开拔时,杨业老泪横流。他对潘仁美说:“我此去必定失利。我杨业本是太原的降将,本来早就该处死了,但皇上不杀我,反而让我带兵。我不是故意放着敌军不去出击,而是想找战机,争取立尺寸之功以报国恩。今天诸位却指责我有意避敌,我杨业一定先死于敌人手中。”
接着,他又指着陈家谷口说:“请你们在这里布置步兵强弩,分左右两翼准备救援。等待我转战到这里,你们就用步兵两面夹击相救,否则的话,就会全军覆灭。”
潘仁美当面答应了杨业的要求,在陈家谷口布下了阵,以备救援。
可是,在杨业出发仅仅四个时辰,王侁见杨业没有回来,以为杨业把契丹兵击败了,怕自己在陈家谷口争不到功劳,就不顾原约,领兵离开谷口,想去争一份功劳,潘仁美作为主帅,不仅听任王侁擅自行动,自己也跟着离开了。
当潘仁美、王侁率军离开陈家谷口二十里的时候,就听到了杨业战败的消息。但他们不仅没有回师去救援杨业,反而率军迅速退走。
杨业率部同优势的契丹兵作战,且战且退,自中午一直战斗到天黑,终于转战到陈家谷口。这时,他看到陈家谷口已经空无一人,潘仁美等人早已违约把宋军全部开走了。杨业知道摆在面前的已经是全军覆没的命运,不由得抱头痛哭。
当契丹兵又峰拥而至时,杨业看着身边仅存的一百多个宋军将兵,对他们说:“你们都各自有父母妻子,如果同我一起战死,没有益处”。他叫这些将兵各自逃生,待敌军散去,回去把这次战斗的情况向宋太宗报告,但是,由于杨业平时很爱护部下将士,能同士卒共甘苦,将士对他很有感情,他们都不愿丢下杨业逃生。
于是,杨业又率领这些残兵继续奋力抗敌,杨业在战斗中身受数十处伤,在身边的士卒几乎全部战死,还亲自杀死了许多契丹追兵,到最后,终因所骑战马受了重伤不能行动而被契丹兵所俘,部下将官和士兵全部壮烈殉难,杨业的儿子杨延玉也在这次战役中战死。
杨业被俘后,不肯向契丹低头投降。他想到自己对宋朝一片忠心,却遭到奸臣陷害,以致兵败被俘,无限悲愤,决心用绝食而死表白自己的一片赤诚,这位威震敌胆的抗辽宿将,在绝食三天后,死于被押往燕京的途中。
辽代在长城古北口有个祭祀杨业的庙宇,可能古北口就是杨业殉难的地方。
杨业之死,使北宋失去了一位智勇双全、深受部下爱戴而又震威契丹的名将,他受陷害和部下一起壮烈牺牲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当时许多人听了都为之落泪。人们为杨业的无辜被害而惋惜与悲恨,实际上也是对潘仁美、王侁及刘文裕等人忌贤妒能、逼害忠良的恶劣行为的谴责。潘仁美、王侁等人因此分别受到降官及除名发配的处罚。这伙置民族利益和许多将士生命于不顾的妒贤忌能之辈,后来还一直受到人们的谴责。而受陷致死的杨业,却受到后人不绝于耳的赞扬。
以上是杨业牺牲的经过。
我们知道,毛泽东在读《二十四史》时写的批语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眉批,更多的是联系中外历史现实,再加上自己的独立思考,进行分析、综合,然后进行评论、引伸,借以阐述自己的见解。
在毛泽东对《二十四史》的大量批语中,对历史人物研究的评价占了相当多的份量,毛泽东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非常注意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评价。
作为一个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几十年革命战争的领袖,毛泽东非常赏识历史上那些耿直刚正的人物。相反,对于无所作为,苟且偷安,无勇无智,品行不正的人,毛泽东都持批评态度。
所以,当毛泽东看到描写杨业“苦战力尽,为所禽,守节而死”时,批下了“杨业战死”四个字。
在毛泽东眼里,杨业是战斗而死的。虽说杨业不是死在兵刀相戈的战场,然而杨业却是在被俘后不肯投降,绝食而死的。在绝食中的杨业,依旧保持着那种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依旧在用生命与契丹人抗争。他仍然是个战将,不屈不挠的战将,因而,毛泽东说杨业是战死的。
用“战死”二字评价杨业,表现了毛泽东对杨业这样的战将的欣赏、喜爱与肯定,相信毛泽东当年读到有关杨业的这段史实时,心情一定是不平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