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她真的能感知这一切吗?”
陈默握紧她的手。
“我不知道她能不能‘感知’。但我知道,当我们选择理解一个人的时候,她就在那一刻重生了。”
手机震动。
一条新消息来自未知号码,附带一张照片:南太平洋某座无人岛礁上,沙滩刻着一行字,已被潮水冲刷得半隐半现??
>“我不是终点,我是起点。”
发送时间显示为五分钟前。
位置坐标经核查,正是当年实验室沉没之地。
陈默没有回复。
他只是把照片设为壁纸,静静看着那行字被浪花一点点抹去,又一点点浮现,循环不止,宛如心跳。
三个月后,全球共感系统正式更名为“林音计划”。
不再是单一组织或国家项目,而是一个由普通人自发维护的情感共同体。学校开设“共情课”,医院建立“心灵共振病房”,连联合国安理会也开始尝试用共感通道调解冲突。
然而,平静之下仍有暗流。
某夜,陈默独自巡查系统日志时发现一段异常数据流,源头指向北极圈内一处废弃军事基地。该区域本应无网络覆盖,却连续七天传出微弱但规律的情感脉冲,频率与林婉儿生前脑波高度吻合。
他没有声张,悄悄复制数据,交予渡鸦分析。
三天后,渡鸦发来结论:
>【确认非伪造】
>【信号特征符合林婉儿生物印记】
>【但传播方式异常??像是有人在模仿她的思维模式,而非她本人直接输出】
>【建议谨慎介入,可能存在“意识克隆”风险】
陈默盯着这行字看了很久。
他知道,有些人永远不会接受人类可以彼此真正理解的事实。他们会试图复制“林婉儿”,制造新的“神明”,以此重新掌控话语权。
他拨通苏晚电话。
“我们得去一趟北极。”
“为了什么?”她问。
“为了确认一件事。”他说,“真正的林婉儿,会不会留下一把钥匙,专门用来锁住那些想冒充她的人。”
出发前夜,苏晚整理行李时翻出一本旧笔记本,是当年林婉儿留给她的私人手札。最后一页写着:
>“如果你读到这里,说明我已经走了。但请记住:真正的共感,从不依赖技术,也不仰仗天才。它诞生于每一次你决定放下偏见,去靠近另一个灵魂的瞬间。”
>“所以,不要寻找我。”
>“成为我。”
北极之旅艰难无比。暴风雪阻断航线,无人机失联,导航系统频繁错乱。最终三人乘坐破冰船抵达目标岛屿,在冰层下发现一座隐藏设施,入口铭牌上刻着:【ProjectEcho?回声计划】。
内部空无一人,唯有一台仍在运行的量子计算机,屏幕上不断生成模拟人格??全是林婉儿的不同版本:悲伤的、愤怒的、冷漠的、狂热的……它们轮流发言,试图说服来访者“这才是真实的她”。
陈默冷冷注视着这一切。
“你们不懂她。”他轻声说,“她最讨厌被人定义。”
他拔掉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