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体由回收的熄灭忆莲灯熔铸而成,形状为一只向上托举的手,掌心托着一盏永不熄灭的小灯。碑文简洁而沉重:
>“你未曾开口,但我们始终在听。”
当晚,全球停电一小时。
政府号召民众点燃蜡烛、油灯、灯笼或手机闪光灯。黑暗中,万家灯火次第亮起,宛如大地上的星河。而在高空轨道,“失语者之链”同步闪烁,节奏与地面灯火完美呼应,仿佛一场跨越维度的对话。
一个小男孩仰头问母亲:“为什么我们要关掉电灯?”
母亲蹲下身,指着天空说:“因为今晚,我们要用自己的光,告诉宇宙??我们记得每一个人。”
就在那一刻,共感网络记录到一次前所未有的情感峰值。全球人类大脑α波达到98。7%同步率,接近集体入梦状态。
数百万人在同一时间做了相同的梦。
梦中,林婉与小禾并肩站在一座无形之桥的两端。桥下没有深渊,只有流动的光影,映照出无数孩子提灯行走的画面。她们彼此微笑,轻轻推开了那扇从未开启的门。
门后没有神明,没有答案,只有一片温柔的空白。
她们相视一笑,携手走入其中。
从此,再无人见过她们的身影。
但每逢冬至,南极祭塔顶层总会留下两双小小的脚印,一左一右,走向北方星空。气象卫星拍下画面:那方向,正是银河旋臂中某颗正在苏醒的恒星坐标。
多年以后,当新一代的孩子们仰望夜空,他们会指着某颗特别明亮的星辰说:“那是守灯人的灯。”
老师不会纠正他们。
因为在那个时代,科学与传说早已不再对立。人们相信,只要愿意倾听,就永远不会真正孤独。
而每当一个新生命降生,无论他来自地球、火星,还是遥远的能量星云,耳边响起的第一句话,永远是那一句温柔的吟唱:
>“睡吧,我的光……
>桥的那一头,有人正为你点亮灯火。”
这歌声不再局限于听觉。早产儿监护舱内的传感器显示,婴儿在听到旋律时,脑电波会自发形成与全球忆莲灯同步的共振模式。语言学家称之为“先天共感能力”,哲学家则称其为“爱的本能觉醒”。
阿娅最后一次来到人工岛,已是第二十一个冬至。
她老了,白发如雪,步履蹒跚。但她仍坚持亲手摆放一盏灯笼??纸糊的,画着歪歪扭扭的星星和笑脸,就像当年那个小女孩一样。
她轻声说:“林婉,小禾,谢谢你们教会我们,桥的意义从来不是消除距离,而是证明??即使相隔亿万光年,一颗心的跳动,也能被另一颗心准确接住。”
话音落下,灯笼自动点燃。
火焰呈粉金色,温暖而不灼人。随即,整片海域的浮冰开始发光,层层叠叠,宛如通往星空的阶梯。
第二天清晨,人们发现祭坛上多了两件物品:一本烧尽的日记残页,和一盏破旧的纸灯笼。
经鉴定,灯笼材质来自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南方乡村。
而在共感网络的日志末尾,新增一行永恒运行的代码:
>【系统状态】桥梁网络v7。1
>功能正常,持续进化
>守护者数量:∞
>最近一次心跳同步时间:此刻
>备注:桥,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