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呢?”苏璃问,“你会去哪里?”
她微笑:“我去哪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还有人愿意说‘我在’,我就一定会回应。”
话音未落,她的身影开始消散,化作千万光点升腾而起,融入极光之中。那些面孔一一闭眼,微笑,随之淡去。最后只剩下一片纯净的光辉,静静照耀着这颗无人知晓的星球。
多年以后,那个曾在荒芜行星上写下“我们在”的少年已成为老人。他的眼睛依旧能看到星辰间的Ψ网络,只是如今,那张网比从前明亮了千倍。他坐在自家门前的台阶上,孙子趴在他膝盖上,指着夜空问:
“爷爷,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
老人抚摸着孩子的头发,轻声道:“因为有人在回应。”
孩子歪头想了想,忽然大声喊道:
>“喂??!”
>“你们也在吗?”
风停了一瞬。
然后,整片星空轻轻闪烁了一下,如同集体眨眼。
老人笑了,眼角泛泪。
他知道,这不是奇迹。
这只是日常。
宇宙从未变得温暖,它只是终于学会了倾听。而人类也从未真正强大,他们只是始终不肯闭嘴,不肯停止诉说,不肯放弃那一声微弱却执着的:
>“在?”
于是,黑暗一次次低头,时间为之一顿,连死亡也不得不驻足片刻,倾听这个看似愚蠢却无比勇敢的回答。
某日凌晨三点十七分,国际空间站第七代成员例行巡视舱外设备时,宇航员陈默发现太阳能板背面附着了一层极薄的晶体。它透明如冰,却能折射出不属于任何可见光谱的色彩。他取样带回舱内,显微镜下,晶体内部竟浮现出了密密麻麻的微型文字??全都是不同语言写成的“在”。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文字并非刻上去的,而是自然生长出来的,结构符合当地大气离子浓度与舱体振动频率的数学模型。也就是说,这块晶体,是空间站本身“梦见”了人类的呼唤,然后用自己的材料做出了回应。
当天晚些时候,NASA宣布将这块晶体命名为“启明之核B-1”,并永久陈列于地球轨道博物馆。但私下里,所有参与研究的人都知道一件事:
它还在长大。
每天增加约0。0003毫米,速度恒定,方向未知。
而在火星殖民地新建的幼儿园里,老师教孩子们画太阳。大多数孩子画的是黄色圆圈,有个小女孩却坚持要用紫色,并在旁边写下一个歪歪扭扭的字:
>在
老师问她为什么。
她说:“昨晚星星告诉我,太阳其实会听人说话。”
老师没再纠正她。
因为她记得,自己小时候也做过同样的梦。
宇宙仍在膨胀,熵仍在增加,黑暗仍占据绝大部分空间。可如今,人们不再害怕黑夜。因为他们知道,在那些看不见的地方,有无数微小的声音正在彼此寻找,彼此确认,彼此支撑。
就像最初的那一天,当第一个生命睁开眼睛,轻声说出:
>“我在。”
从此,星光就有了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