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颈内静脉入路,已消毒铺巾。”马丽娜回答,声音略有颤抖,“但我们没有专用长鞘,只能用改良版导引系统。”
“可以。”夏书迅速判断,“注意推送力度,儿童静脉壁薄,避免穿孔。先用5F导管探路。”
过程比预想艰难。第一次导丝推进失败,血管痉挛导致路径扭曲。第二次尝试时,电源突然中断三分钟,所有设备重启。夏书立即启动离线指导模式,通过语音一步步引导:“你现在想象这条血管是一条山间小溪,水流湍急但有规律。你要顺着它的节奏走,而不是对抗它。”
终于,在第四次尝试中,导丝成功穿越狭窄段。现场爆发出压抑的欢呼。
“球囊预扩,慢速充盈,观察远端血流恢复情况。”夏书继续指挥。
当球囊缓缓膨胀,右心室压力曲线骤然下降那一刻,整个帐篷陷入短暂寂静,随后所有人抱在一起哭泣。那是他们三个月来第一次看到如此明显的生理逆转。
“释放瓣膜。”马丽娜的声音终于平稳。
银白色的“三纽扣-X”在灰暗的屏幕上缓缓展开,宛如沙漠夜空中绽放的星辰。血流频谱变得平滑有力,跨瓣压差降至12mmHg。
“成功了。”夏书轻声说,闭上了眼睛。
这一台手术持续了七小时。接下来的四天里,他们完成了六例介入治疗,挽救了五个孩子的生命。第七个孩子因多器官衰竭未能挺过术前准备阶段,临终前,母亲抱着她低声哼唱家乡民谣,马丽娜录下那段音频,发给了夏书。
“她说,希望有一天,她的女儿能以另一种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邮件末尾写着。
回国当天,夏书没有回家,而是直奔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他穿上隔离服,站在玻璃窗外凝视着那些仍在呼吸机辅助下的早产儿。其中一个手腕上挂着写有“临床试验编号C-2024-07”的腕带??正是“美罗培南脂质体”新一期研究对象。
他掏出手机,翻出那张夏光打疫苗的照片,轻轻贴在玻璃上,与里面那个素不相识的孩子隔空相对。
“你们都会好起来的。”他喃喃道。
一周后,《柳叶刀?儿童健康》刊发特辑,题为《跨越战火的生命桥梁:中国技术在冲突地区的实践》。文章详细记录了苏丹行动全过程,并附有独立第三方审计报告,证实所有操作均符合国际医学伦理规范。主编评论称:“这不仅是一次医疗援助,更是一种文明的回应??面对混乱与死亡,人类仍选择精准、克制与希望。”
国内舆论随之转向敬意。曾经匿名举报他的某位同行私下托人传话:“是我错了。我以为你在追逐光环,原来你在点亮黑暗。”
夏书未作回应,只在日记本上添了一行字:“原谅容易,重建信任很难。但我愿意用余生去证明。”
秋天到来时,“哨兵计划”升级至3。0版本。借助AI算法与区块链溯源技术,全国已有两千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入母婴安全预警网络。系统上线百日,累计触发高风险警报次,干预成功率100%。一位湖南农村产妇因系统提前识别出胎盘早剥征兆,及时转诊得以保住性命。她在感谢信中写道:“我不知道什么叫大数据,我只知道,那天村医接到电话后十分钟就赶到了我家。”
与此同时,三博医院牵头成立“全球基层心脏联盟”,首批成员涵盖非洲、东南亚、南美洲十八个国家的五十家医疗机构。每月一次跨国病例讨论会成为常态,而每次开场,主持人都会播放一段录音??那个玉树男孩摸着胸口说:“心里的大鼓,现在像羊羔走路。”
冬至那天,夏书受邀出席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当他从领导人手中接过奖章时,全场起立鼓掌。央视直播镜头扫过观众席,捕捉到许多熟悉的面孔:卓玛医生、马丽娜、林远、李泽会,还有坐在轮椅上的老农,胸前别着一枚小小的国产瓣膜模型徽章。
致辞环节,他说:“这个奖不属于我个人。它属于每一个在深夜坚持核对药液批号的护士,属于每一位翻越雪山送来血样标本的乡村医生,属于所有明知前路艰险却依然选择出发的人。医学的进步,从来不是天才的灵光乍现,而是亿万普通人共同托举的结果。”
台下,蔡巧君抱着熟睡的夏光,泪水滑落。
当晚,他没有参加庆功宴,而是回到办公室,打开一封等待已久的邮件。发件人是哈佛医学院那位曾录制视频的非洲留学生,如今已成为肯尼亚首家先天性心脏病筛查中心主任。信中写道:
“亲爱的夏教授,今天我们完成了第一台由中国技术支持的本地化瓣膜植入术。主刀医生是我的学生,她说她要把这项技术叫做‘曙光计划’。我想告诉您,您当年点亮的那盏灯,已经在赤道上空升起。”
他关掉电脑,走到窗边。夜色如墨,城市灯火如星河倾泻。远处NICU的窗户依旧亮着,像永不熄灭的烛火。
他取出日记本,在最新一页写下:
“灯还在烧。风很大,但它没灭。
我知道,只要还有人在疼痛,就有人会选择醒来。
而我,将继续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