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次,我要做个彩虹蛋糕,带到学校去。”
我把它设为明日西部片区的晨间广播首选,并附言:“食物是另一种语言,而甜味,本就是世界的母语。”
清晨五点,我再次走进疗愈舱,启动个人回溯程序。这次,我没有调取别人的录音,而是第一次按下属于自己的录音键。
>“我是陈默。三十岁那年,母亲因抑郁症跳楼身亡。
>她死前一周给我打了十七个电话,我没接,因为忙。
>我一直以为她只是情绪低落,就像所有人说的‘想开点就好了’。
>直到整理遗物时,我发现她写了整整三大本日记,每一页都在求救:‘没人听我说话’‘我觉得自己是个累赘’‘我想消失’……
>可那时,我已经再也无法回应她。
>心源号的起点,不是某个宏大的理想,而是我跪在她坟前发的誓:绝不让另一个‘她’,在沉默中死去。
>这些年,我收集了上百万人的声音,却始终不敢录下自己的。
>今天,我终于明白:治愈者也需要被治愈。
>妈妈,对不起,我当年没听见你。
>但现在,我正替你听着这个世界。”
录音结束,泪水已滑落脸颊。
舱内灯光缓缓转为暖橙色,系统自动播放一首轻柔的钢琴曲??是李婷昨天即兴创作的《未接来电》。
六点半,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列车顶棚。新的一天开始了。
早餐时间,技术组传来好消息:“影子回响B计划”的离线终端已在阿富汗三个难民营成功部署。由于战区网络中断,设备通过短波电台将录音批量上传至心源号卫星中继站,全程耗时四小时三十七分钟??而在过去,这类地区的信息传递往往需要数周。
“第一批上传的录音有二十三段。”技术组长说,“最让人动容的,是一个小女孩录的摇篮曲。”
我点开。没有歌词,只有哼唱,轻柔得像风吹过帐篷。AI分析显示,她哼的是普什图语民谣《月亮妈妈》,但她母亲已在空袭中去世,她是从邻居口中学会的片段。
“她说,每晚睡前都要录一遍,因为‘这样妈妈就能在天上听见我’。”
我深吸一口气,将这段加入“星际童声计划”的安睡频道,并标注:“请所有听到这首歌的人,今晚也为她许个愿。”
上午九点,心源号驶入四川境内。成都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发来视频请求,希望进行一场跨区域连线课堂。
屏幕上,二十多个听障儿童整齐坐着,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支彩色录音笔??那是我们定制的触感反馈型设备,能将声音转化为震动频率,让他们“感受”语言的节奏。
手语老师打出问题:“你们想对全国的小朋友说什么?”
一个扎马尾的女孩站起来,用手语表达:“我想告诉大家,听不见的人,也有声音。我们的声音在心里,在手上,在画里,在梦里。谢谢你们让我们‘发出’它。”
我请AI将她的手语实时转译成语音播放,同时开启字幕。李婷当场谱了一段旋律,配合她的动作节奏,形成一首无声却有力的“手语歌”。
课后,该校校长发来感谢信:“这些孩子过去总被说‘你们说不出话’,现在他们终于知道:不是我们不能说,是世界还没学会听。”
中午,林小满带来一则突发新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将“声音合作社”项目纳入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试点工程,首批覆盖八百所学校,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乡村站点建设。
“文件里特别提到林小雨的案例。”她笑着说,“说这是‘从个体疗愈到教育变革’的典范。”
我看着窗外飞驰的田野,想起那个曾经低头走路的女孩,如今她的声音已化作千万孩子的勇气。
下午两点,列车临时停靠甘肃天水。当地社区组织了一场“家庭声音日”,邀请父母与孩子互录一段心里话。
一位父亲录给儿子:“我知道你恨我喝酒打人。这些年我醒酒后都后悔,可就是改不了。昨天听了心源号播的那个小男孩说‘爸爸,你能不能别骂我’,我哭了。我今天戒酒,录音为证。”
一个十岁女孩录给妈妈:“你总说我成绩不好,不如表姐。可你不知道,我每天晚上都偷偷哭。但我还是爱你,只是希望你能抱抱我,别说‘女孩子哭什么’。”
我们把这些录音剪辑成十分钟短片,在现场播放。许多家长低头抹泪,孩子则扑进父母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