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持续了整整七分钟。
七分钟后,异象渐消。但世界已不同。
伪共鸣网络彻底崩解,不再是技术层面的失效,而是**社会共识的瓦解**。人们不再沉迷于表达共情,而是开始行动。
巴黎街头,一名流浪汉被陌生人请进咖啡馆,两人聊了四个小时;
孟买贫民窟,孩子们自发组织互助学习小组,用破旧平板共享知识;
格陵兰冰川监测站,科学家们放弃休假,连续工作三十天,只为抢在融雪季前完成生态评估。
数据统计显示,全球公益参与率回升至历史峰值,且持续上升。更惊人的是,社交媒体上的“共情宣言”减少了89%,但实际捐赠、志愿服务、环保行动增长超过200%。
“人们终于明白,”林婉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感动不是终点,行动才是。”
然而,寒璃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
某夜,她独自坐在祭坛边,望着第八铃。它安静地悬着,像一颗凝固的星辰。
阿澈走来,递给她一杯热茶。“你在想什么?”
“我在想,为什么他们会给我们三次机会。”寒璃轻声道,“净识联盟……或者whatever他们是谁。他们本可以轻易抹除我们,却选择了测试。”
“也许……”阿澈望着星空,“他们也需要我们。”
“不是需要我们的能力。”寒璃摇头,“是需要我们的**不完美**。”
她想起第二试中那些被迫体验他人痛苦的记忆,想起第三试中自己提出的“条件”,忽然明白了什么。
“他们或许是完美的文明,早已超越了痛苦、分裂、犹豫。但他们失去了‘选择’的意义。”她低声说,“当我们明知会受伤,却依然选择倾听;当我们知道可能徒劳,却依然选择付出??这种挣扎本身,就是最珍贵的东西。”
阿澈沉默许久,忽然笑了:“所以,我们不是考生,是答案。”
寒璃也笑了。
远处,第八铃轻轻一颤,又是一声“叮”。
与此同时,火星轨道上的探测器捕捉到一段新的信号,来源不明,频率却与第八铃完全一致。
内容只有一句:
**“第四试,即将启动。准备迎接‘他者’。”**
寒璃抬起头,望向深空。
她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她知道,当铃声响起时,她不会再问“值不值得”。
她只会回答:
“我在听。”
风起了,带着冰雪与花香的气息。
第八铃再度轻响。
叮??
叮??
叮??
这一次,全世界都学会了等待下一个声音。
不是为了回应,而是为了确认:
**我们仍在彼此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