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由林振邦亲自敲击,向两位逝去的同伴汇报现状。他用了最古老的藏地祭礼节奏,缓慢而庄重。
片刻寂静后,地下传来回应??不是来自深处,而是从我们头顶上方的岩壁!
所有人抬头,只见传感器显示震动源位于正上方三十米处,且正在移动!
“那是……扎西发现的侧道?”沈砚之迅速展开地形图,“如果它连通山顶断崖,说不定还能通到外部流域!”
我们立即组织勘探队,沿着新路径攀爬。两小时后,前方传来欢呼:隧道尽头,一道微光透入!
推开碎石,我们看到了一片隐秘的高山湖泊,湖面平静如镜,倒映星空。岸边,矗立着一座由石块垒成的小屋,屋顶覆盖着防水帆布,门框上挂着一面褪色的旗帜??上面绣着一行小字:
**“果洛盲童围棋研究小组?2009”**
屋内陈设简陋,但整洁有序。桌上放着一本日记,最后一页写着:
>“今天我们学会了用风声判断时辰。
>央金说,风从东南来时,像白棋跳二。
>我告诉她,那是因为春天近了。
>如果有一天你们找到这里,请记得??
>我们从未停止相信光明。”
署名:**洛桑卓玛&扎西?2016。3。12**
泪水无声滑落。
原来,他们曾试图逃离,也曾仰望星空,甚至推测出季节变化与气流模式的关系。他们不是被动等死的人,而是真正的探索者。
回到营地后,林振邦做出了一个决定:他要留在这里,至少一年。
“我不是不想回归社会。”他对我说,“我只是不能让这段历史沉没。我要把他们的故事写下来,把这套‘声景围棋’体系完善,让更多看不见的孩子知道??你的耳朵,就是你的眼睛。”
我们全力支持他。
一个月后,国家文物局正式将该区域列为“特殊文化遗存保护点”,命名为“听棋遗址”。教育部批准设立“林振邦教育基金”,专项资助视障儿童艺术与逻辑教育项目。
而最令人震撼的是,半年后,国际聋盲人奥林匹克委员会宣布,将在下一届赛事中引入“声导围棋”项目,规则基于林振邦团队研发的震动编码系统。
“你们改变了规则。”一位评委在视频致辞中说,“不是让残疾人适应游戏,而是让游戏学会倾听人。”
今年春天,央金作为首位盲人学生代表,受邀前往北京演讲。她没有念稿,而是带来一支自制竹笛,现场演奏了一曲《远方来信》的终章。
她说:“以前我以为音乐是为了让人听见美。现在我知道,它是用来证明??即使在最黑的地方,也有人愿意发出声音。”
演讲结束时,全场起立鼓掌。而在青海高原的某个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落在雪峰之上,一根拐杖再度轻轻敲击岩石。
一下是风,
两下是光,
第三下,是无数灵魂穿越岁月的回应。
而在地下深处,那副古老的棋盘依旧安静地躺着。
但如今,再也没有人会觉得它寂寞。
因为只要还有人在听,
棋就不会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