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时间是1956年7月15日,全国进入票据时代,买什么东西都得要票。
贾张氏並没有如同人文中描述的那样,是什么乡下户口,老鬼婆有自己的定量。真要是户口在乡下,京城隔三差五的扫盲流,早把贾张氏给扭送回乡下种地。街坊们不敢当面说,还不敢偷悄悄的写举报信嘛。
没定量的人是秦淮茹。
为嫁入贾家,秦淮茹的父母同意每年將地里出產的粮食补贴给贾家,前面几年,贾家每年都能从秦家分到几百斤粮食。
直到乡下进入大集体,所有土地收归集体。
子女隨母落户的户籍政策下,棒梗跟秦淮茹落农户。
从55年开始,贾张氏就时不时拿秦淮茹和棒梗没有定量的事实做文章,当著易中海的面骂秦淮茹,说当初就应该娶个城內的女同志,就算没工作,最起码有自己的定量,省的饿肚子。
贾东旭当著易中海的面说自家如何如何的难,身为儿子和丈夫的他,夹在亲妈和媳妇中间如何如何左右为难。
易中海会適当的补贴一些钱款或者票据及粮食给贾家。
至於同人文中描述的易中海以管事大爷强迫街坊们给贾家捐款捐物的事,贾家人倒是提过这茬,易中海並没有採纳。
傻子才会做这种没屁股的造把柄事情。
吵吵便也成了贾家的日常项目,每天早晨贾张氏都得嚷嚷几句。
见易中海没理会自家的大戏,无可奈何的贾家人,只能兵分两路。
一路以贾张氏和秦淮茹及棒梗为首,老老实实的折返回贾家,关起门窗骂绝户。
另一路以贾东旭为主,因院內还有其他街坊在,贾东旭撂下一句『妈,你就不能体谅一下儿子苦的话,伸手从屋內拽出装著空饭盒的挎包,急匆匆的追著易中海的脚步追踪下去。
就跟易中海突然怀疑的那样。
还真是一场专门针对易中海的戏。
看贾张氏不顺眼,曲丫头一直有领养孩子的想法。
刘光齐是刘海忠的亲儿子,婚后不久带著刘海忠置办的家当住到岳丈家,刘家娶媳妇变成刘家长子入赘。
亲儿子都靠不住,更何况是没有血缘关係的外人。
贾张氏没死,贾东旭不可能將易中海当亲爹伺候。
担心年纪大的孩子有记忆,好几次跟易中海说,说领养一个襁褓中的孩子,打小抚养,延续易家的香火,给易中海两口子披麻戴孝。
贾张氏担心易家领养孩子,自家吃不上易家的绝户。
易中海积攒的积蓄,四合院的房子,轧钢厂的工位,后院老聋子的房子,这些东西从易中海收贾东旭当徒弟那一刻开始,就被贾张氏当成囊中之物。
唯恐这些东西在曲丫头领养孩子一事下变成泡影,趁著易中海没同意领养,整日哭穷,说贾家如何如何的难,逼著易中海不得不掏钱帮扶易家。
自认为抓住易中海好面子的软肋。
秦淮茹嫁入贾家,习惯和作风跟贾张氏有很多相似之处,为过上好日子,方方面面的配合著贾家母子。
怀棒梗那会儿,利用棒梗,现在又利用肚子里面的二娃。
再有两个月分娩。
贾张氏酌定这一胎还是男娃,名字顺著棒梗往下延续,叫棒槌。
。。。。。。
“妈,你说一大爷?”
秦淮茹透著几分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