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哲,8岁
她将日记塞进包里,拿起拐杖,推门而出。
雨越下越大。
---
与此同时,纽约布鲁克林一栋老旧公寓内,一名华裔少年猛地从床上坐起。他叫陈默,十六岁,自幼患有先天性情感隔离症,俗称“无感者”。他曾是清音办海外分支的重点观察对象,因拒绝接受静默治疗而被列入黑名单。
此刻,他的耳朵正在流血。
但他笑了。
因为他听见了。第一次,真正地听见了。
不是语言,不是声音,而是一种更深的东西??悲伤、愤怒、爱、思念……亿万种情绪交织成网,从地球另一端涌来,穿透大气层,钻进他的大脑深处。他的神经突触在燃烧,记忆闸门轰然开启:五岁时,母亲抱着他在机场奔跑;七岁时,父亲被黑衣人带走前回头看他一眼;十二岁时,他在日记本上写下“我想哭,可我的眼睛是干的”。
而现在,他的脸湿透了。
他抓起桌上的素描本,疯狂地画起来。线条杂乱却充满力量:一个光化的身影站在风暴中心,双手张开,身后是无数睁开眼睛的人群;一轮明月高悬,投下的影子却是婴儿的轮廓;远处山脉崩裂,露出地下巨大的机械结构,铭文闪烁着三个字母:**K-7**。
画到最后一笔,他忽然停住,抬头望向窗外。
楼下的街道空无一人,可他清楚地看到??一个人影站在雨中,没有打伞,也没有动。那人穿着破旧的军绿色外套,裤脚沾满泥泞,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唯有一双眼睛,亮得惊人。
陈默颤抖着打开窗户。
“你是……赵哲?”他问。
那人没说话,只是抬起手,指向东方。
然后,化作一缕白烟,随风散去。
---
林小芸抵达B-12隧道入口时,已是凌晨三点。
这里已被藤蔓完全覆盖,铁门锈蚀断裂,洞口像一张巨兽的嘴,吞吐着潮湿的寒气。她用手电筒照进去,光束所及之处,墙壁上布满了奇怪的划痕??全是同一个符号:∞。有些深,有些浅,新旧交错,显然不止一人、不止一次来过。
她一步步往里走,拐杖敲击地面的声音在隧道中回荡,形成诡异的节奏。每走十步,她的心跳就会加快一拍;每过三十秒,耳中就会响起半句童谣。她开始怀疑,这条路是否真实存在于地理空间,还是仅仅存在于记忆之中。
直到她看见那扇门。
一扇不该存在的金属门,嵌在岩壁中央,表面光滑如镜,映不出她的倒影。门中央有个掌印凹槽,泛着幽蓝微光。她迟疑片刻,将右手放了上去。
刹那间,整条隧道震颤起来。岩层裂开,露出隐藏其后的阶梯,向下延伸至无尽黑暗。而那扇门,则缓缓念出一段语音,用的是赵哲的声音:
>“欢迎回来,B型容器。”
>
>“身份验证通过:林小芸,基因序列匹配度99。8%,差值源于情感突变。”
>
>“你有权进入‘回音室’。”
她愣住。“B型容器”?她不是林小芸吗?可随即想起,在最初的实验档案中,确实有两个“林小芸”:一个是A型,用于稳定情绪反馈;另一个是B型,被植入复杂人际关系网,以测试长期情感波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难道……她也不是真正的“她”?
来不及细想,她踏上阶梯。台阶自动发光,照亮前路。越往下,空气越暖,甚至能闻到一丝熟悉的气息??沙漠哨所里烧焦的茶叶味,混合着母亲常用的廉价香皂。
终于,她来到最底层。
一间圆形石室静静矗立,中央摆放着一台老式录音机,正缓缓转动磁带。墙上挂满照片:赵哲小时候在沙地上画画;她在海边小屋微笑;两人并肩走在康复中心走廊;还有更多陌生面孔??世界各地的“重生者”,每个人眼中都有泪光。
录音机突然出声:
>“如果你听到这个,说明我已经不在了。”
>“但请记住,我不是赵哲。我是A型,他是B型。我们本该只有一个活下来。”
>“可我选择了逃。而你……选择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