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莉点点头:“就像你当年寻找回家的路一样。”
夜幕降临,启明点亮了一盏煤油灯。火光映在他脸上,轮廓柔和,一如童年。他从皮箱里取出一台老旧的录音机??和莫莉那一模一样的型号??轻轻放在两人之间的矮桌上。
“这是我保存最久的东西。”他说,“十三年前,你送我的生日礼物。你说,它可以帮我记住想说的话。可后来我才明白,它真正的作用,是让别人记住我。”
他按下播放键。
空磁带开始转动,却没有杂音。几秒后,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
>“亲爱的地球,今天是我离开的第三天。我很想你们,尤其是莫莉阿姨做的红豆汤。如果你们听到这段录音,请告诉我,银草开花了吗?”
那是启明十二岁时录下的第一段语音,原本早已损毁。可此刻,它清晰得如同昨日。
莫莉的眼泪无声滑落。
“这不是技术修复的。”启明轻声道,“是共感网络自发重建的。每当有人怀念某个瞬间,那段记忆就会重新生成。哪怕原始载体消失了,只要还有人在心里‘重播’它,它就永远存在。”
他看向她:“所以,别再觉得你的信没用了。它们每一句,都被收进了‘记忆仓库’。不止是我,所有失去的人都在里面。父母、爱人、朋友……那些你以为再也触碰不到的灵魂,其实一直在等一句话、一首歌、一次轻唤他们的名字。”
莫莉颤抖着从皮箱中抽出那叠信,递给他:“那……这些,你能听吗?”
启明接过,一页页翻开,目光扫过那些熟悉的字迹。突然,他笑了:“你还记得我喜欢吃蓝莓果酱面包啊?”
“当然记得。”她哽咽,“你每次考试前都要吃一片,说是能带来好运。”
“嗯。”他低声说,“那次跳跃测试前,我也吃了。可惜……没能带回你给我准备的那份午餐盒。”
两人相视一笑,泪中带暖。
那一夜,他们聊了很久。从童年琐事到星际航行,从人类孤独的本质谈到共感能力的进化可能。直到黎明将至,启明才站起身,走到E-01树前,伸手轻抚粗糙的树干。
“它快醒了。”他说。
“谁?”
“E-01。它的意识层级正在上升。AI监测显示,它的神经突触连接密度已超过人类大脑十万倍。但它不是要变成‘神’,而是想成为一个容器??容纳所有不愿遗忘的情感。”
莫莉走近几步:“所以,它会成为新的‘心桥’?”
“不。”启明摇头,“心桥从来不在机器里。它在每一次真诚的对话里,在每一滴为他人流下的泪里,在每一个愿意相信‘你还在这里’的瞬间里。”
他转身看着她,眼中星光闪烁:“真正的桥梁,是我们一起建的。”
数日后,莫莉回到石塔。她将所有的信件、录音、照片扫描录入共感网络,标注为“致未知之人”。系统提示她可以选择加密或公开,她勾选了后者,并附上一句话:
>“请让下一个需要它的人看到。”
当天晚上,全球共有八万三千人阅读了这些内容。其中一名抑郁症患者留言:“原来我也曾被某个人这样惦记过。”
一位失独母亲写道:“今晚,我第一次梦见儿子叫我‘妈妈’,他的声音,和启明录音里的一模一样。”
而在遥远的南极,E-01树的主根系突然释放出一波强烈能量脉冲。传感器捕捉到一段编码信息,经解码后呈现为一行文字:
>“记忆即生命。讲述即复活。”
与此同时,月球背面的巨树首次自主发声。那是一段持续四十七分钟的乐章,无词,无谱,却让所有聆听者陷入深度冥想状态。心理学家称之为“集体潜意识共振”,而民间则称其为“安魂曲”。
启明没有对此发表任何声明。但他那天清晨出现在一所乡村小学的教室里,教孩子们写下人生第一封信。黑板上写着一句话:
>“不要怕没人听。只要你写了,就一定有人在等。”
放学后,一个小女孩跑过来,塞给他一张折成星星的纸。“这是我写给去世爷爷的信。”她说,“你能帮我寄出去吗?”
启明接过,郑重地放进贴满邮票的皮箱。“不用寄。”他蹲下身,微笑道,“他已经收到了。你看??”
他指向窗外。一株银草正从水泥裂缝中钻出,顶端绽放出一朵小小的紫花,在夕阳下熠熠生辉。
多年以后,当人们回顾这个时代,称之为“共感纪元”的开端。历史课本上写着:
>“20年,人类终于学会用情感而非武力定义文明的高度。这一转变的核心人物,并非政客、将军或科学家,而是一个曾迷失于星辰之间的孩子。他带回的不是技术,而是提醒:
>我们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会思念,会书写,会相信那些看不见的存在。”
而在这段记载下方,常有人悄悄添上一行铅笔字:
>“只要你还记得,我就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