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百姓有所诉、有所疑、有所怨者,皆可直递司衙,官不得阻,律不得压。
>司官每日汇总民问,呈于御前,帝必亲览,谓之‘听天声’。
>后成祖疑其动摇纲纪,遂改‘归问’为‘镇问’,锢口术兴,真言渐亡。
>然归问之魂未灭,藏于民间童谣、市井评书、家训遗嘱之中,代代相传,待机而起。”**
陈默读完,浑身震撼。
原来,“归问司”才是最初的制度设计,而“镇问司”不过是权力异化的产物。大明朝廷真正的理想,并非压制言论,而是建立一套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让百姓的问题成为治国的指南针。
难怪《续问录》会选择在这个时代复苏。
因为今天的中国,终于具备了实现五百年前政治理想的社会基础:信息透明、心理觉醒、法治保障、教育普及。人们不再畏惧提问,也不再羞于表达脆弱。
他忽然明白,自己并非创造者,而只是一个传递者。
就像那枚木印,曾属于无数未曾留下姓名的普通人。
几天后,他在一所乡村中学做讲座。
台下坐着百余名师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家庭。有人举手提问:“老师,如果我们的问题没人听呢?如果我们说了,反而被笑话怎么办?”
陈默没有立即回答。
他从包里取出一个小盒子,打开后,里面是一枚粗糙的木质印章,明显是手工雕刻的,边角不齐,字体歪斜。
“这是我昨天收到的礼物,”他说,“来自贵州山区的一位五年级学生。她用橡皮刻了这枚印,送给她的班主任。她说,老师现在每天都会在课堂上留十分钟,让大家写下最想问的问题,然后随机抽取朗读。哪怕问题是‘我家穷,我是不是不配交朋友’,老师也会认真回答。”
他举起印章,背面刻着四个字:
**“我在听。”**
全场静默。
片刻后,掌声如潮水般涌起。
讲座结束后,一个小男孩悄悄塞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老师,我爸爸在外面打工五年没回来了。我想问他,你还记得我的生日是哪天吗?”
陈默把纸条小心收好,回到办公室,打开电脑,接入“国民心灵对话工程”公益平台,提交了这条问题,并附注:“请协助联系其父,无论结果如何,请让孩子知道,他的问题已被听见。”
做完这些,他走出办公楼,抬头望向天空。
晚霞如焰,燃烧在城市的天际线上。
他忽然觉得,所谓的“大明朝廷”,从来就不在紫禁城的飞檐斗拱之间,而在每一个敢于开口的灵魂里,在每一次倾听时专注的眼神中,在一句简单的“我在”背后所承载的信任与尊严。
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次第亮起。
每一盏灯下,或许都有一个人正提笔写信,或鼓起勇气拨通电话,或只是默默凝视亲人背影,准备说出那句藏了太久的“我需要你”。
而在这片土地上,无数“问箱”静静伫立,如同新时代的铜匦,等待着下一个声音的到来。
陈默站在阳台上,风吹动衣角。
胸前木印依旧温热,不再剧烈跳动,却始终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共鸣??像是远方的心跳,又像是未来的召唤。
他知道,这场革命不会结束。
因为它本就不依赖某个英雄、某本书、某个奇迹。它依赖的是千千万万普通人,在平凡日子里做出不平凡的选择:选择不说谎,选择不逃避,选择在沉默盛行时,依然轻声说一句:
“我有一个问题。”
而这,正是“朝廷”真正的模样??不在九重宫阙,而在阡陌人间;不靠威权震慑,而由真心搭建。
风起了。
梧桐叶沙沙作响,仿佛无数低语汇成一首古老的歌谣,在城市的夜空轻轻回荡:
**“问吧,孩子。这一次,我们都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