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问题落下,台下都有人默默流泪,也有人举手回应:“我在听。”“我也曾这样想过。”“谢谢你替我说了出来。”
活动结束时,主持人宣布:今晚共收集有效提问217条,已全部录入“国民心灵档案库”,并将择优提交至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公开回应试点。
陈默站在后台,看着学生们相拥而泣,忽然感到胸前木印剧烈震动。他低头一看,印章表面裂开一道细微缝隙,从中透出柔和光芒。紧接着,一段文字缓缓浮现:
>**“归问三问毕:一问真实,二问信任,三问公道。
>火种已播,薪尽可传。
>汝职将终,新人当立。”**
他怔住。
这一刻,他终于明白:自己并非使命的终点,而只是链条中的一环。正如洪武年间那位老吏不会想到五百年后有人会读到他的登记簿,他也无法预知今日这些问题将在未来激起怎样的涟漪。
一周后,教育部正式发布《关于推进全民心灵对话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归问空间”标准化建设,将其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校园评估体系。同时设立“归问基金”,专项资助基层倾听项目。
与此同时,贵州那位五年级学生寄来的手工木印,被永久收藏于国家博物馆新设展区??“人民的声音:从铜匦到问箱”。
而陈默,则悄然离开了公众视野。
有人说他在西南山区创办了一所“提问学校”,课程只有三门:写作、倾听、等待回应。
有人说他带着木印走进敦煌莫高窟,在某个未编号的洞窟壁画背后,刻下了最后一句《续问录》箴言。
还有人说,每逢月圆之夜,西安石碑会自行发光,碑文随风轻吟,仿佛无数灵魂仍在追问。
但更多的人相信,真正的答案不在远方。
它藏在一个孩子递给老师的纸条里,
在一通迟来二十年的道歉电话中,
在夫妻睡前熄灯前的那一句“今天你累了吗”,
在官员面对群众诉求时脱口而出的“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们必须解决”。
又是一个清晨。
某座小城的公交站台边,站着一位白发老人。他手中握着一张折叠整齐的信纸,眼神有些犹豫。身旁的小女孩好奇地问:“爷爷,你在等人吗?”
老人摇摇头:“不,我在练习说话。”
“说什么呀?”
老人展开信纸,轻声念道:“儿子,爸爸以前总骂你不成器,可我现在才知道,你是家里最有勇气的人。你能原谅我吗?”
小女孩眨眨眼:“你为什么不打个电话呢?”
老人笑了,眼角泛起皱纹:“因为有些话,练了很多年,才敢说出口。”
他按下手机拨号键。
铃声响了三下。
那边接了起来。
“爸?”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
老人深吸一口气,声音微微发抖:“儿啊,我……我有个问题想问你。”
风吹过街道,梧桐叶沙沙作响。
仿佛整个城市都在屏息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