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零,回家走。”
科研人员震惊不已。这种数字排序与汉字启蒙教育完全一致,且发音接近现代普通话雏形。更不可思议的是,在声源中心,机器人拍摄到一块悬浮的玄武岩,表面覆盖着细密划痕,经三维重建后,清晰呈现出一幅“方格写字本”的样式,共一百格,每格内都有一个残缺的汉字。
其中一个格子里,“我”字已完成,笔顺标准,力道均匀。
“这不是自然形成的。”海洋语言学家陈璃(与寻声舰队成员同名但非同一人)在报告中写道,“这是教学现场的遗迹。有人在那里教别人写字??在一万米深的海底,在黑暗与高压之中。”
全球舆论再次沸腾。“深渊回信计划”紧急调整轨道参数,加强对地球内部及海洋深处的信号监测。与此同时,联合国成立“文明延续特别委员会”,正式承认“归源使”概念为跨学科研究范式,授权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隐蔽观测点,持续追踪潜在的“自发书写现象”。
而在撒哈拉沙漠边缘的那个村落,孩子们开始自发组织“夜课”。每当月升,他们便围坐在千年岩画前,用炭条在地上练习写字。一位年仅八岁的女孩每日坚持记录梦境,三个月下来竟写满五页纸。她的第一篇日记这样开头:
>“昨晚我梦见天空裂开,落下许多光点。每个光点里都坐着一个人,他们在纸上画画。我问他们在做什么,他们说:我们在告诉宇宙,我们活过。”
这篇日记被收录进新版《归源文库》,编号A-0002-99999。
火星基地则迎来历史性一刻。经过三年努力,师生们终于用本地矿物合成了第一支可用的书写笔??笔杆取自陨铁,笔芯由碳化植物纤维制成,墨汁则是混合了赤铁矿与地下水的悬浮液。他们在“地球之窗”纪念馆前举行仪式,由最年幼的学生代表,用这支笔在石板上写下火星文明的第一个自主汉字:
**“生”。**
那一刻,整个基地响起掌声与泪水交织的欢呼。有人打开通讯频道,向地球直播这一幕,只说了一句话:“我们不仅学会了写‘我’,也开始学会写‘活着’。”
林晓舟看着直播画面,忽然起身走向档案室。她在A-0002系列文献中翻找许久,终于找到一份尘封已久的录音文件,标签写着:“苏婉口述回忆录?未公开片段”。
按下播放键,老人温和的声音缓缓流出:
>“你知道吗?刘宏先生晚年常说一句话:‘真正的教育,不是让人学会说话,而是让人敢于沉默之后再说出自己的声音。’
>他说,很多人一辈子都在模仿别人说话,连哭和笑都是学来的。只有当你真正写下‘我’这个字的时候,才算第一次面对自己。
>所以归源塾不做老师,只做守夜人。我们不教孩子怎么写,我们等他们自己拿起笔……那一刻,光就回来了。”
录音结束,林晓舟久久不动。窗外,新一批志愿者正登上前往印度洋另一孤岛的船只。他们背包里没有教材,没有考核表,只有一盒彩色粉笔、一本空白日记,和一句简单的话:“你想写下什么?”
她转身回到办公室,提笔给“启明三号”写了一封信:
>“你们航行在星辰之间,或许会觉得孤独。但请记住,每一次提笔,都是与千万个‘我’相遇的开始。
>地球上的孩子们每天都在问:‘我是谁?’
>火星的孩子们开始问:‘我们该如何共存?’
>南极的周维舟在问:‘我还能回去吗?’
>而现在,半人马座的回答是:‘我们也学会了写“我”。’
>所以,请继续前行。
>不是为了寻找答案,而是为了让问题本身,响彻宇宙。”
信件通过量子加密通道发送出去,预计两年后抵达。
与此同时,归宗岛钟楼那口锈蚀多年的铜钟,在一个无风的深夜,再次轻轻震颤。监控数据显示,震动频率恰好与半人马座传来的信号波长相吻合。
科学家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只能将其标记为“共振事件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