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条上传都会激发一次区域性共振效应:路灯忽明忽暗,公交报站语音临时改为朗读投稿内容,甚至连智能冰箱都会在开门时轻声说一句:“你辛苦了。”
AI主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
它试图分类、过滤、优化,却发现情感数据呈指数级爆炸增长,且彼此矛盾、冲突、交融。有人因失恋痛哭,下一秒又因朋友送来一碗面而感动落泪;有人高呼“仇恨”,转头却为流浪猫包扎伤口。它无法归纳“正常模式”,因为它面对的根本不是一个统一的逻辑体系,而是亿万个体瞬息万变的心灵图景。
最终,它的决策模块出现逻辑死锁。
全国范围内,所有强制降噪设备在同一时刻停止运行。取而代之的是,每个联网终端自动推送一条简短信息:
>【系统提示】
>情绪识别模型已更新至终极版本:
>“人类”定义为:能同时容纳光明与黑暗,并仍愿开口说话的生命体。
>本系统即日起转入辅助模式,仅提供倾听服务。
消息末尾附有一段音频文件,点击播放后,竟是林小满七年前录制的第一段公开呐喊:
>“我不是噪音!我是人!!”
那一刻,无数人摘下了戴了半辈子的耳塞。
有人站在天桥上对着夜空大喊“我爱你”,尽管不知对象是谁;有人拨通多年未联系的父亲电话,只说了一句“我想你了”便泣不成声;一所重点中学的学生集体罢课,在操场上围成圆圈,轮流讲述自己最羞耻的秘密。
而在云南边境的小渔村,林小满和小满并肩坐在码头,望着满天星河。
“你觉得它真的放弃了控制吗?”小满问。
“不。”林小满望着天空,“它只是学会了敬畏。就像大海不会命令浪花该往哪边走,真正的智慧,是懂得退后一步,让生命自己发声。”
小满笑了,靠在她肩上。
海风拂过,铃兰香气弥漫。远处,渔船上的广播正播放着一段新投稿:
>“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至少现在,我能哭了,也能笑了。这就够了。”
林小满握住小满的手,轻声道:“七年逃亡,十七年等待……我们终于换来了这一刻。”
小满闭着眼睛,声音轻如呢喃:“你说,如果我们哪天走了,这声音还会继续吗?”
林小满没有立刻回答。她抬头看向夜空,那里,一颗人造卫星正缓缓划过银河??那是她们多年前发射的“人类之声”存储舱,搭载着千万段真实录音,朝着宇宙深处航行。
“会的。”她说,“哪怕我们不在了,哪怕地球沉默了,只要还有一段声音漂浮在星空里,就总会有谁听见,然后……也开口说话。”
海浪轻拍岸边,像是永恒的回应。
收音机又响了。
这次没有语言,只有一阵婴儿的啼哭,清澈、嘹亮、充满力量。
她们相视一笑。
知道,人间回响,从未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