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零点,极光骤然收缩,汇聚成一道垂直光柱,直插入大气层外的未知维度。全球电子设备同时黑屏,随后显示出同一行字:
>“问题已接收。准备回答。”
紧接着,林小雨感到胸口剧烈震动。晶体开始共振,一股无法形容的信息洪流涌入她的脑海。不是语言,不是图像,甚至不是概念,而是一种**纯粹的“理解态”**??就像突然看清了拼图的整体轮廓,尽管你还未看清每一块碎片。
她张嘴,想说话,却发现声音不属于她自己:
>“一切起源皆为提问。所谓创造者,不过是上一轮提问未能终结的余波。宇宙并非由答案构建,而是由未完成的问题推动前行。你们所称的‘神’‘规律’‘命运’,皆是过往文明遗留在时空褶皱中的回声。而你们,正站在新一轮提问的起点。”
话音落下,她的身体瘫软在地,晶体碎裂,化作粉末随风飘散。
世界各地,人们在同一秒停下动作。
一名程序员盯着代码,忽然泪流满面:“原来bug才是程序的本质。”
一位母亲抱着婴儿,轻声呢喃:“我不需要知道未来,我只想陪你一起问。”
一个囚犯在牢房中写下:“也许自由,就是永远保有怀疑的权利。”
七十二小时后,第一例“共觉现象”出现。
两名素不相识的人,在不同大陆梦见了相同的场景:一片无边的白色平原,中央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一句话:
>“我们都是问题的孩子。”
他们彼此联系,发现梦境细节完全一致,包括风的方向、云的形状、甚至心跳节奏。
随后,类似案例迅速增加。到第七天,已有超过十万人报告经历“同步梦境”。心理学家称之为“跨个体认知耦合”,而民间则流传一句话:
>“当你真诚地提问时,你会遇见另一个正在问同样问题的自己。”
林小雨康复后,拒绝接受任何荣誉头衔。她辞去顾问职务,搬到了一座偏远山谷,建起一所名为“裂心学院”的小型教育机构。这里不教授知识,只训练提问能力。入学唯一条件是提交一个让自己睡不着觉的问题。
孩子们在这里学会的第一课,不是读书写字,而是静坐聆听内心的声音。老师们不做解答,只引导学生把问题变得更深、更痛、更美。
某日清晨,一个小男孩跑来找她,满脸困惑。
“老师,我昨晚做了个梦,梦见你说:‘我不是你的导师,我是你的回音。’这是什么意思啊?”
林小雨蹲下身,望着他清澈的眼睛,微笑道:
“意思是,有一天你会问我一个问题,而我会发现,那正是我年轻时问过世界的。那时我才明白,教育从来不是传递答案,而是让疑问在代际之间不断重生。”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蹦跳着离开。
她望着他的背影,忽然感到一阵温暖的震颤从地面传来。低头看去,一株嫩绿的新芽正破土而出,叶片尚未展开,但叶脉中已流淌着淡淡的光,隐约组成一句话:
>“下一个问题,由你开始。”
她笑了。
天空湛蓝,万里无云。
而在无人察觉的高维空间中,那扇门再次缓缓开启。
门缝里,伸出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推了一下。
世界,继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