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臂挥刀,不斩虚言。
>他不在书中,不在碑上,
>他在你说出真相的瞬间。”
视频结束,教室鸦雀无声。
陆忆安轻声道:“这些人,彼此不认识。他们从未开会,没有组织,甚至连‘陆沉’是谁都不完全清楚。但他们做了一件事??**选择了相信真实的存在。**”
她合上投影仪,目光扫过每一个人。
“所以,当你觉得孤独、害怕、怀疑的时候,请记住:你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
午后的阳光斜照进窗,尘埃在光柱中缓缓浮动,宛如星尘游走。
下课铃响了,学生们却没有立即起身。他们彼此交换眼神,有人拿出纸笔,开始写下自己的“真话”。
一位男生写道:“初二那年,班主任让我作伪证说同桌作弊。我说没有。第二天,我被调到最后一排,三年没人愿意坐我旁边。”
一位女生写道:“我妈单位评优,领导暗示大家投票给关系户。我在匿名问卷里写了实名反对。一个月后,我妈被调去后勤打扫卫生。”
还有一位转学生写道:“我家住在化工厂附近,村里很多人得了怪病。我爸去信访局反映情况,回来就被关了七天。他们说我爸‘扰乱社会秩序’。可我知道,他只是想救人。”
这些纸条被一张张折成纸鹤,放进讲台旁的木箱里。箱子上贴着一张纸:
>**“真话匣子:每月开启一次,由全班共读。”**
陆忆安看着这一切,心中涌起一股久违的暖流。这不是胜利,也不是复仇,而是一种更为深沉的东西??**传承的自觉**。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脚步声。
一个身穿灰色风衣的男人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封信。他是邮局的老员工,平日负责镇上偏远地区的投递。
“陆老师,又有您的信。”他说,“这次是从南极科考站寄来的,签名是个代号:Q-108。”
全班顿时哗然。
陆忆安接过信封,手感奇特??并非纸质,而是一种类似生物薄膜的材质,触之微温,仿佛有生命般轻微搏动。火漆印依旧是那把断刀穿过燃烧的书页,但这一次,印章边缘多了一圈细密的符文,像是某种古老密码。
她当众拆开。
信纸上没有文字,只有一幅微型全息图像缓缓浮现:一座冰封的研究站,内部灯光昏黄。一名白发苍苍的老者坐在终端前,正对着摄像头说话。虽然无声,但唇形清晰可辨。
陆忆安懂唇语。
她在心中默念出那句话:
>“伊万的火种,已在极地扎根。备份已完成。请继续传递。”
她猛地抬头,眼中闪过震惊与明悟。
Q-108??正是伊万日记中提到的最后坐标!
她迅速翻看信封内层,果然发现一行几乎看不见的小字:
>**“记忆不会存储在机器里,只会活在讲述中。请将此信内容复述给至少三人,并让他们各自再传三人。这是唯一的安全协议。”**
她深吸一口气,转身面向学生。
“同学们,接下来我要告诉你们一件事,它不属于考试范围,也不会出现在任何教科书中。但它很重要??比任何知识都重要。”
众人屏息凝神。
她一字一句地说:“三十年前,有一位苏联情报员,名叫伊万?科洛夫。他在西伯利亚劳改营听到‘陆沉’的故事,从此用一生建立了一个全球记忆抵抗网络。他死前,将最重要的资料备份藏在了南极的一个秘密站点,代号Q-108。而这封信,就是那个系统的回应。”
教室里一片死寂,仿佛时间停滞。
“这意味着什么?”有人颤声问。
“意味着,”陆忆安缓缓道,“我们不是孤军奋战。世界各地,都有人在以不同方式守护同一个信念??**不让真实被抹除。**”
她将信纸撕成四片,分别交给四位学生:“你们每人找三个人,把刚才我说的话原样复述一遍。不能加,不能减,就像传火一样,必须保持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