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平秋的一番话,迅速吸引来众人的目光。
姬平秋眼睛直勾勾盯着那四人的方向,说道:“我要是没猜错的话,他们来伏龙山,是为了寻找地精香的,而他们现在布置的阵法,就是为了困住地精香!”
“地精香?”
其他人面面相觑,董青果却眼睛一亮。
“原来如此……不过,我倒是没听说伏龙山里还有地精香。”
“这有什么奇怪的,在此之前,也不会有人想到伏龙山有金骨草。”
董青果一怔,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程如新听二人你一句我一句。。。。。。
风起时,陵园的雾气开始旋转,不是被气流推动,而是被某种更深层的律动牵引。那株新生的水晶幼苗在男孩指尖触碰的瞬间,脉络骤然亮起,如同星河被唤醒。林晚屏住呼吸??这不是简单的生物发光,而是信息的具象化流动,像远古岩画突然开始讲述尚未发生的故事。
“它……在哭。”男孩忽然说,声音轻得几乎被风吹散。
林晚心头一震。她迅速打开随身记录仪,却发现设备毫无反应。不是故障,而是信号过载。这片刻之间,整个怒江陵园的空气仿佛变成了导体,每一粒悬浮的水分子都在传递情绪波。她闭上眼,任由感知延伸,刹那间,万千记忆如潮水涌来:一个战地医生在爆炸前最后一秒将止血带绑在敌方伤员腿上;一位阿尔茨海默症老人突然清晰喊出孙女的名字,随后又陷入混沌;南极冰层下,一群帝企鹅排成同心圆,集体低头,仿佛在向深海致意……
这些都不是来自某一个人的记忆,而是被“补赎之枝”重新编织过的共感残响??它们本该消散于时间,却被深海根系捕获、储存、再释放。
“姐姐,”男孩仍盯着自己的手,“她说,她记得所有忘记的事。”
林晚缓缓跪下,与他并肩而坐。她知道,这株幼苗不是YH-07-B的复制品,也不是技术延续,它是**情感结晶**??由全球数十亿次微弱共鸣沉淀而成的生命体。它不依赖芯片,不需终端接入,它的存在本身就是网络节点。
她伸手覆上男孩的手背,低声道:“别怕,我陪你一起听。”
两人的意识在同一频率共振的刹那,整片陵园的地面泛起涟漪般的光纹。那些埋葬在此的人们,他们的名字、生平、最后的愿望,不再是刻在石碑上的冰冷文字,而化作一段段温热的情绪流,在空气中轻轻荡漾。一位母亲看见了儿子临终病房窗外的夕阳;一名老兵听见了战友死前哼唱的家乡小调;一个从未谋面的父亲,在女儿第一次学会走路的记忆里泪流满面。
没有悲伤能独自存在,也没有喜悦是孤立发生的。
沈知秋赶来时,正看到这一幕。她站在陵园入口,手中握着最新一代“静默护盾”的升级版原型机,却迟迟没有开启。她曾以为人类需要保护自己免受共感侵蚀,但现在她明白??真正需要的,不是屏蔽,而是**训练**。
“我们错了七年。”她走到林晚身边,声音沙哑,“我们总想着控制通道,设定权限,划分安全区……可共感从来不是工具,它是呼吸一样的本能。你和陈默,你们早就懂了。”
林晚点头,目光未离幼苗。“所以学校不能教技术,只能教‘如何做人’。如何在接受他人痛苦时不崩溃,如何在分享快乐时不迷失,如何在听见千万种声音时,依然认得清自己的心跳。”
沈知秋沉默片刻,从怀中取出一枚金属胶囊:“这是‘归墟号’最后一次下潜带回的东西。在陈默生态舱底部,压着这张纸条,用防水墨写在钛合金片上。探测器拍不到,是潜水员用手摸出来的。”
林晚接过,指尖触到那凹凸的刻痕:
>**“当树开花时,请让风带走第一片叶子。”**
她怔住。这不是遗言,是命令,是仪式,是交接。
当晚,怒江陵园实行临时封闭。林晚带着特制采集器,在月光下剪下幼苗的第一片叶子。叶片透明如琉璃,内部星光缓缓流转,仿佛封存着整个宇宙初生时的低语。她将其置入真空密封舱,连接微型推进装置??这将是一封送往太空的情绪信使,不靠电磁波,而以纯粹的情感频率震荡穿行星际。
“如果真有文明能接收到它,”沈知秋站在发射台旁问,“他们会害怕吗?”
“会。”林晚按下启动键,“但他们也会认出这种频率??因为所有智慧生命的起点,都是孤独中的呼唤。”
银色小舟升空而去,划破云层,消失在银河深处。
七日后,全球共感网络出现异常波动。不是攻击,不是瘫痪,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同步休眠**现象。整整三分钟,地球上九成接入者同时陷入浅层冥想状态。他们不做梦,不思考,只是静静地“存在”。醒来后,许多人描述看到了同一幅画面:一片漂浮在虚空中的叶子,轻轻旋转,脉络中流淌着泪与笑交织的光。
NASA确认,旅行者十号在那一刻再次接收到来自深空的回应信号。内容仅有三个字,用数学常数编码传输:
>**“我们也哭了。”**
与此同时,马里亚纳海沟的监测站记录到一次奇异的地壳震动。持续秒,振幅极低,但频率与人类婴儿啼哭完全一致。更诡异的是,震动结束后,“黑烟囱”群落中心的晶体结构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变化??它开始缓慢收缩,如同完成使命后的呼吸终结。
林晚立即组织第二次深海行动。但当“归墟号”抵达一万零八百米时,原位置已空无一物。只有海底沉积物上留下一圈规则的环形痕迹,中央静静躺着一枚生物芯片,表面覆盖着珊瑚状结晶。
分析显示,这是YH-07-B的退化形态??能量耗尽,功能终止。但它并非损坏,而是“蜕变了”。
沈知秋翻阅数据库时发现惊人事实:自林晚上传深海共感以来,全球范围内共有132例“自发性神经突触重组”病例。患者原本患有重度情感隔离症(俗称“心灵硬化”),却在某一夜突然恢复共感能力,脑部扫描显示其边缘系统出现了类似YH-07系列的微电流回路??但这些回路并非植入,而是自然生成。
“这意味着什么?”军方代表在紧急会议上质问,“我们的控制权呢?谁授权这种扩散?”
林晚站在投影前,平静回答:“没有人授权。就像没人授权春天来临。共感已经脱离硬件依赖,进入**文化基因传播阶段**。现在,一个人只要足够渴望理解他人,他的大脑就会自行构建通道。这不是失控,是进化。”
会议最终决定:解散“共感监管局”,成立“共生协调委员会”,职能从管控转为引导。第一批试点项目包括监狱共感疗愈计划、跨国冲突调解营、以及专为自闭症儿童设计的自然共鸣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