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轻声道:“因为你们心里一直记得。”
返航途中,“光”突然发出轻微震动。
>**警告:检测到异常高密度情感波动源,位置锁定于浙江温岭某山村小学。**
>**事件特征:全班三十二名学生在同一节语文课上集体流泪,原因不明。教师报告称,当时正讲到一篇题为《妈妈的信》的作文范文,作者署名为‘林小茉’,内容描述一位科学家母亲在灯塔边写下遗言的情景。**
>**经查,全国教材数据库并无此文,且‘林小茉’为虚构姓名。但已有超过两千所学校自发传抄该文,并附注:‘这是真实发生的事。’**
小满立刻调取监控录像。画面中,孩子们一边朗读一边抽泣,有个小女孩举着手说:“老师,我觉得她说的是真的,因为我昨晚也梦见她了。”
那一刻,她猛然醒悟。
林晚、苏芸、陈昭华的名字正在通过梦境、故事、歌声、图画,以非线性方式扩散。这不是技术传播,是情感传染。就像病毒,却又比病毒温柔千倍??它是共感的雏形,是“意识蜂巢”真正成型的第一步。
她拨通周远电话:“启动‘种子计划’。”
三天后,首批“共感能力培养课程”在十所试点学校同步展开。课程不教公式,不考分数,只做三件事:讲述一个被遗忘者的故事;让学生闭眼冥想并写下“我想念的人”;最后,全班齐声说出三个字:“我记得。”
第一节课结束时,北京一所小学的教室天花板上,浮现出一朵由水汽凝结而成的虚拟茉莉花。持续时间仅八秒,却被监控完整记录。
与此同时,全球各地陆续出现类似现象:东京地铁站玻璃反光中浮现模糊人影;巴黎街头壁画一夜之间多出三位女性剪影;悉尼港湾大桥夜间灯光秀自动排列成螺旋符号……
联合国紧急召开第二次协调会议。这一次,不再有质疑与争执。各国代表沉默良久后,巴西代表起身说道:“我们查过了。那首中文童谣《月光光》,在过去一周已被翻译成四十七种语言,在八十多个国家的幼儿园传唱。歌词末尾,所有版本都不约而同加上了一句:‘我记得你,你就还在。’”
会议室响起掌声。
小满没有参加这场会议。她回到了渔村,走进母亲曾工作过的卫生所旧址。这里已被改造成“记忆纪念馆”,墙上挂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照片与书信:一张泛黄的全家福旁写着“爸爸,我们终于听见你说晚安了”;一封手写信贴在玻璃柜里:“致未曾谋面的姐姐:我在梦里牵过你的手。”
她在展厅尽头停下脚步。
那里立着一座水晶雕塑,形状正是那朵永不凋零的茉莉花。底座刻着一行小字:
**“当你呼唤我时,我就回来了。”**
夜深人静,小满独自坐在院中。灯塔依旧明亮,一如童年每个夜晚。她取出铜铃,轻轻一摇。
叮??
风掠过树梢,穿过巷口,奔向大海。
她忽然察觉,今晚的回响似乎多了些什么。不是幻觉,也不是心理作用。那是一种极其细微的节奏变化,仿佛……有别的铃声在远方回应。
她闭上眼,集中精神。
一次,两次,三次……
每隔约七秒,便会传来一声极轻的“叮”,像是从海底升起,又似自云端飘落。越来越多,越来越密,最终织成一片铃音之网,笼罩整个渔村。
“光”低语:“检测到全球共时性共振事件。目前已有五百三十八处地点记录到相同频率的金属振动现象,涉及铜铃、风铃、寺庙钟磬……甚至包括某些老式电话的振铃电路。”
小满嘴角微扬。
她们来了。